来源:品饮汇观察
今年以来,无论是街头巷尾的现制茶饮店,还是超市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争相为芭乐这一热带水果疯狂“打Call”,让它火速晋升为了饮品界的新晋“顶流候选”。
小红书上,“芭乐饮品”话题下超4万的讨论量印证了它在消费者层面的高热度;同时,喜茶、书亦烧仙草等新茶饮品牌与新希望双喜、好望水等饮料品牌扎堆上新;柠檬共和国推出的云雾气泡果汁系列就雾芭乐口味,截止截至2025年6月云雾系列销量达31,255,894瓶,平均每秒卖出一瓶;果子熟了的“芭乐青提”“油柑芭乐”系列在抖音狂销300万+瓶...... 这些品牌动向与市场数据,都宣告了“芭乐风暴”的来势汹汹。
◎图源:小红书截图从饮品行业角度看,这场席卷饮品界的创新风暴,不仅生动凸显了各大品牌对小众风味孜孜不倦的探索热情,更深刻映射出整个行业在产品开发逻辑上的显著转向,即通过深挖地域特色和强化健康属性,开辟全新的市场竞争赛道。
颜值+健康+风味,芭乐征服市场的三重利器
在竞争激烈的饮品市场,一款原料想要突围,往往需要鲜明的记忆点和切实的消费驱动力。芭乐,这一原本低调的热带水果,正是凭借其视觉冲击力、健康属性与风味延展性,成功撬开了消费者的心门与经销商的货架,成为品牌争相押注的明星原料。
芭乐在饮品圈的快速走红,首先得益于其与生俱来的“网红体质”,尤其是红心芭乐,其饱和鲜亮的粉红色果肉,与清澈的茶汤、气泡水相融合,极易形成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渐变分层效果。这种夺目的粉红色调,完美契合了当下年轻消费者追捧的“多巴胺美学”,几乎不需要额外修饰,就能成为社交媒体上拍照打卡的天然素材,为产品带来强大的自传播力。
◎图源:小红书用户@卷卷Roll而更关键的因素在于,芭乐精准地踩中了当下饮品健康化升级的关键节点。它所含的维生素C含量据称可达苹果的21倍,同时兼具高膳食纤维和低热量的特性。饮品品牌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将其包装为“减脂期神仙水果”、“轻盈无负担”的健康选择,成功对接了消费者对于饮品“好喝又健康”的迫切需求。
在风味层面,芭乐虽然曾被部分人诟病味道偏淡、果籽较多,但在饮品研发中,这种清淡百搭的特质反而成了独特的优势,让它既能与香气浓郁的香水柠檬碰撞出清爽丰富的层次感,又能借助南姜粉、话梅等特色辅料,巧妙地复刻出潮汕地区流行的甘草水果的地域风味。
同时,芭乐本身风味温和的特点,让它具备了更强的可塑性。将芭乐与其他风味融合,其能做到不抢风头却又悄然衬托出葡萄、草莓等主流水果的香气,提升产品整体风味。同时,这种强可塑性也意味着基于芭乐可以开发出丰富多样的SKU,进而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渠道消费者的口味偏好,为经销商提供更灵活的选品组合空间。
◎图源:小红书用户@妤繁🐟从吸引初次尝试的高颜值,到促成持续选择的健康属性,再到维系长期生命力的风味延展性,都为芭乐提供了在饮品市场攻城略地的核心力量,让这颗热带水果从单纯的食材,跃升为驱动市场增长的关键密码。
破解同质化困局,芭乐风味的长红之道
然而,从饮品市场的产品迭代来看,网红爆款总难逃被迅速复制的命运,当粉红色的芭乐饮品开始扎堆出现在街头巷尾的饮品店菜单上,同质化竞争的阴影也随之而来。在日异月新的饮品市场,芭乐仅仅依靠鲜艳的颜色和健康标签,很难让消费者产生持久的兴趣和品牌忠诚度。面对这一挑战,部分敏锐的品牌已经开始行动,尝试从多个维度构筑自身的竞争优势,避免产品沦为千篇一律的“粉色背景板”。
◎图源:小红书用户@好吃的都不在附近深入挖掘风味的地域性和独特性便是其中的一个核心策略。例如,喜茶在其芭乐产品中创新性地引入了潮汕特色的南姜粉与梅粉,精准复刻了当地经典的“甘草芭乐”风味。这种做法不仅仅是在添加辅料,更是将一种地域饮食文化和集体记忆注入产品,把单一的芭乐水果转化成为承载风味叙事和文化认同的载体,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辨识度和情感连接。
另一个重要的方向是依靠技术工艺建立口感壁垒。专注做浓缩汁、原浆的海南南派,通过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将芭乐进行6倍浓缩,并在-38℃快速急冻后在-18℃下冷冻,有效保留了芭乐汁液的新鲜风味和营养成分。这种工艺上的壁垒,成为拉开产品差距的关键一环。
此外,将芭乐饮品与特定的消费场景或情感诉求进行深度绑定,也是跳出同质化泥潭的有效路径。书亦烧仙草选择与运动健康平台Keep进行联动,推出“粉芭运动特饮”,着重强调芭乐饮品低糖、高纤维的健康属性,并将其与运动健身后的补水、能量补充场景强关联,赋予产品明确的功能性定位。而像乐乐茶这样的品牌,则巧妙利用芭乐天然的粉红色泽,围绕“粉红芭乐”打造“少女心事”等主题营销活动,将一杯饮品升维为表达心情、传递浪漫情绪的情感符号。
这些尝试,都推动着芭乐从饮品行业中短暂流行的“原料风口”,沉淀为品牌自身独有的、具有辨识度的“风味资产”,从而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起超越视觉颜色的、更深层次的差异化认知和品牌联想。
从华南地区的小众水果,一路跃升为饮品界的当红原料,芭乐的走红无疑再次印证了饮品行业对于挖掘原料独特价值的敏锐眼光和不懈追求。但从长期来看,其发展仍需克服以下两大挑战:其一是上游供应链能否在热度攀升时保持稳定、平衡的产能供给?其二是品牌方能否真正跳出简单堆砌原料、比拼噱头的“风味内卷”怪圈?
◎图源:小红书用户@拾忆商贸毕竟当市场逐渐褪去对于芭乐最初的新鲜感,最终能留在终端货架上、沉淀在消费者心中的,只会是那些真正扎根于产业链深耕、成功将产品绑定到特定消费场景和情感需求中的芭乐饮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