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年,女,汉族,出生于1991.8,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2017年8月参加工作,通州区骨干教师。
……
一、缘起——求学路上的感悟
在北大读博士时,马小年被外派至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学习。在参与国际学术研讨和实验室工作时,她注意到,与外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这段经历让她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进而萌生了投身教育工作的念头。
科研需要纯粹的热爱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引导孩子们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科学素养,或许比在研究生阶段弥补更为有效?带着这样的思考,马小年决定从实验室走向讲台,将自己的科研经历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二、破茧——初为人师常思变
初为人师,马小年满怀热情,但现实的问题接踵而来:班主任工作的琐碎、备课的压力、课堂管理的复杂性……这一切都让她体会到了教师的不易。同时,还有一个更大的考验摆在她面前:从一名科研工作者转变为高中生物教师,需要重新适应角色,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
起初,马小年急于在课堂上把前沿科技分享给学生。可她很快发现,由于内容超前、晦涩难懂,大部分学生对课件并不感兴趣。她意识到,从科研到教学的转变,需要一些智慧。
马小年的博士课题和缓解能源危机有关,如何将这部分内容嵌入日常生物学教学中?经过认真研究,她发现能源危机与高中课标里对学生“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要求十分契合。经过反复摸索实践,在入职第一年,她给高一的孩子们做了题为“探究小球藻生产柴油”的合格考复习课。这次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对实验探究表现出浓厚兴趣。
于是马小年趁热打铁,暑假期间带着几个学生做起了小球藻的探究实验。“记得那时候学校新建的生物实验室还没完全启用,我和孩子们在三十多度的实验室里忙得汗流浃背,临时借风扇、随时拆新设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最终获得了通州区金鹏科技论坛一等奖和创新科技大赛一等奖,这让我倍受鼓舞。”之后,马小年又进一步开发这个主题,带着《脂肪代谢与平衡》的课题参加了“京教杯”展示比赛,获得了北京市一等奖。”
时至今日,马小年已经可以清晰地领会到,教师是创造性的职业,把科研工作者的热情和创造力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怀有的热情、对自己的怀疑、对职业的迷茫,都可以转变为前进道路上的无穷力量。”
三、传承——前进路上有灯塔
作为教育“新人”,马小年说,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教学、班主任导师们的“传帮带”。
教学师父丁锦鹏老师指导她:“好的教学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思维的引导。”班主任师父李艳霞老师教会她“教育无小事”的道理,“处理学生问题要像做实验一样,先观察现象,再分析原因,最后找到解决方案。”这些经验让马小年明白,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育人的艺术。“如今我仍然是徒弟,同时我也在成为师父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青蓝传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四、深耕——三尺讲台种星辰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马小年意识到,优秀教师不能满足于经验式教学,而是要成为持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为此,她开始向研究型教师转型。
马小年建立了系统的教学反思机制,每节课后,都会记录三个问题:学生最投入的是哪个环节?哪个知识点学生掌握得最薄弱?重上这节课需要做哪些改进?这些反思笔记成为她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同时,马小年还尝试将科研方法引入教学研究。借鉴实验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对比实验: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分析教学效果。比如在“神经调节”单元,一个班采用传统讲授法,另一个班采用模拟活动探究法,结果发现后者的概念理解深度明显优于前者。
提到未来规划,马小年说,未来自己会继续深耕,开发更多基于真实情境的单元教学案例,让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探索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深度融合;研究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除了关注知识掌握,更要评估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一名称职的生物教师,既要有科学家的严谨求实,又要有教育者的情怀智慧。在这条路上,我将以研究者的姿态探索、以实践者的精神前行,持续在三尺讲台上播种科学的种子,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北京学校供稿 有删改)
原标题:讲述通州运河畔的育人故事丨北京学校马小年:从实验室到讲台——一名研究型教师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