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遇到数字时代的浪潮,一支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新视野的队伍正在广袤田野扎根生长。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新农人。
新农人之“新”,在于思维方式的革新。不再将农业简单视作生存手段,而是看作充满可能性的发展空间。从直播带货到智慧农业,从品牌打造到产业融合,他们用市场化思维重构农业生产关系。这种转变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转化。
新农人之“农”,体现着对土地最深沉的理解。他们中既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也有跨界转型的企业家,更有扎根基层的科技特派员。身份虽有差异,但都把握住一个核心,农业现代化不是去农化,而是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向往的归宿。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最大瓶颈,仍是人才短板。新农人群体的出现,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他们像种子,在乡村土壤中生根发芽;像纽带,连接起城乡要素流动;像火种,点燃了农业创新的激情。但也要清醒看到,这支队伍仍显单薄,需要更多政策阳光雨露的滋养。
培育新农人,需要打破制度藩篱。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让创业者有施展空间;创新金融支持方式,解决“第一桶金”难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营造尊重农业、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让务农成为有尊严、有奔头的选择。
用好新农人,贵在激发内生动力。避免“撒胡椒面”式的扶持,要建立精准识别机制,让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人才获得支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将新农人纳入乡村治理体系,使其成为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头雁”。
乡村振兴是场持久战。新农人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发展观念的升级。当他们从“新鲜人”成长为“主力军”,当更多年轻人愿意返乡创业,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有了最坚实的支撑。这不是简单的职业选择变化,而是城乡关系的历史性重构。
泥土芬芳,未来可期。党员干部要当好新农人的“后勤部长”,以更开放的胸怀拥抱变革,用更务实的举措培育沃土。让更多新农人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绽放光彩,共同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作者:陕西神木市委组织部曹 斌
编辑:赵佳欣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