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山东发布
今天上午,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举行山东省道德模范记者见面会第二场,邀请3位道德模范代表,讲述先进事迹与感人故事,并与记者现场展开交流。
中宏网记者:
杨守伟院长您好!就在会前,我们了解到,您刚刚从北京陪一名叫慧慧的孩子做完手术,孩子的手术做得怎么样?工作中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吗?能否分享一些您的感受?
杨守伟:借此机会,我代表慧慧及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孩子的关心关注说一声“谢谢”!孩子的手术非常成功,她目前已经成为中科院的一名在读研究生,这次手术是为解决她面神经麻痹等问题。手术预估时间是9个小时,可是,我在手术室门外等了整整12个小时才结束,这期间的每一分每一秒我的心都是吊着的,都是在煎熬。这些年,我每次签孩子们的手术同意书,手都在抖。福利院的孩子,生来就比常人更难,可正因为难,我们更要让他们知道:这世上有人愿意为他们拼命。
这些年,我们不仅让孩子活下来,更要让他们的生命活出精彩。2006年8月,一个患有鱼鳞病的小女孩儿晓玉,被送到了福利院,两三岁的她眼皮外翻,眼珠通红,脸、脖子、前胸、后背、两腿,几乎每寸皮肤,都翻裂起来,一片挨一片,跟鱼鳞一样,“鱼鳞”下边,到处是血口子,一道一道,密密麻麻,很多还化了脓,伸胳膊动腿扯着皮肉疼得大喊大叫。这种病无法根治,只能细心护理,缓解病情。为了减轻晓玉的痛苦,我们勤给她洗澡,每天涂3遍药,凡是开裂的皮肤,都要轻柔地涂抹到;为避免浮起的“鳞片”扯到好的皮肤,都要及时剪掉,浮起多大一块,就剪掉多大一块;头上的皮屑经常裹住头发,竖立起来,越长越疼,我们就用剪刀一点一点剪掉凸起的皮屑和头发。经过1年多细心耐心护理,“鱼鳞”慢慢脱落,恢复了正常肤色。2012年,我带着晓玉到北京求医。专家了解到我们自创的护理方法时连连赞叹:“你们创造了护理奇迹!”渐渐地,晓玉学会了唱歌、跳舞、表演节目,成了院里的小开心果,每天见到我,她都会大声地喊着“杨妈妈”,扑进我的怀里。后来,她被爱心家庭收养,有了自己的家。
在潍坊市儿童福利院,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当唇腭裂的孩子经过手术,可以朗诵诗歌;当脑瘫的孩子可以站立起来迈出独立行走的第一步;当像慧慧这样的孩子走进国家的知名学府,我想,我们要做的,就是拼尽全力,把他们高高托起,越过生命的黑暗,绽放生命的光彩。
新黄河记者:
请问杨院长,这些年来,有上千个孩子在您的陪伴下学会说话、吃饭、走路,治好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一路走来,一定会有很多感人的瞬间吧?可以分享一些故事吗?
杨守伟:25年来,最让我百感交集的时刻,永远是看着亲手带大的孩子走向新家庭的那一刻。那种喜悦与不舍交织的复杂心情,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体会。
记得2009年,110民警送来一个患有严重唇腭裂的孩子,我们给他取名健健。当时他连吃奶都困难,我专门为他设计了“吸管式”奶瓶,带他往返北京做了四次修复手术。最让我欣慰的是,这个曾经连哭都发不出声的孩子,后来能清晰地叫我“妈妈”了。我常带他回家过周末,带他去超市、书店,就想让他知道:你和所有孩子一样,值得拥有完整的世界。
2015年得知他要被收养时,那个临别夜晚,6岁的健健一直紧紧搂着我的脖子,只要我稍稍一动,他就会惊醒喊“妈妈”。第二天我没敢去送他,同事带他跟收养家庭见面后,健健打来电话,他哭着告诉说:“杨妈妈,我会想你的,我还带着你的照片呢!”。
想着自己养育了6年的“儿子”,这辈子可能再也不能见一面了,我的眼泪再一次止不住地往外涌。虽然心里千万个不舍,可我还是感到很高兴,为他将拥有一个幸福的家而高兴。我知道,真正的母爱,不是占有,而是成全。儿童福利院的“妈妈”,就是要用今天的离别,换取孩子一生的幸福。
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有一块长长的照片墙,上面贴满了从儿童福利院走出去的孩子,他们都曾是我生命里最亲的人。这些年,每当思念那些走出去的孩子时,我们就把这份牵挂化作动力,把更多的爱播撒出去,送给更多的孩子。近年来,我们走出福利院,把康复训练、特教课堂搬进社区家庭,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把服务送到困境残疾儿童的身边。
这也许,就是我们新的使命:让传统救助转向“生命赋能”,让“康复硕果”走出福利院围墙,把经验播撒到每个需要的角落,让每个残疾孩子都能活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