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山东发布
今天上午,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举行山东省道德模范记者见面会第二场,邀请3位道德模范代表,讲述先进事迹与感人故事,并与记者现场展开交流。
中国青年报记者:
请问刘真标老师,是什么原因让您开始关注农村困境儿童群体的?您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成立“快乐成长营”的?
刘真标:我小时候家境贫寒,几度面临辍学。当时我的老师孙房园了解情况后经常帮助我。他生活并不宽裕,却时常给我烧上一锅“疙瘩汤”改善生活。天晚了,就在煤油灯下给我辅导功课,讲外面的世界、做人做事的道理。小学毕业时,我是学校唯一一个通过重点中学预选的学生,临到正式考试家里却没人送我考试。当天是孙老师带着我前往十几里外的考场,遇到道路坑洼不平更是把我背在肩上……从那时起我便下定决心要做孙老师那样的人。
怀揣那颗爱的种子,我毕业后便扎根乡村任教,教书育人、扶危济困也成为我的信念。刚参加工作的6年里,我先后为经济困难学生捐助了3万余元,工资卡因此常常“青黄不接”。1998年,教学之余我发现学校里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还经常会有中午吃不饱、吃不好甚至吃不上的情况,便自掏腰包租赁民房办起了困境儿童关爱室,让42个家庭贫困的男孩子长住下来。白天我给他们做饭,晚上陪他们看书学习,夜里一起睡大通铺,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毕业。后来,这些普通乡镇中学的孩子里有10人考取了省重点中学。
在乡村教育道路上默默行走了30多年,我逐渐意识到,对于农村困境儿童来说,爱的缺失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痛点,家的温暖是他们心心念念的港湾,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的生活有保障,还要为他们的将来作打算,而这些是我个人力量所不能及的。于是我开始思考利用闲置校舍,召集更多的志愿者,设置更丰富的服务项目,为“想家”的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园,就这样,我们的凫山快乐成长营、龙山快乐成长营相继开营了。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刘老师,您的快乐成长营针对农村困境儿童群体开展了哪些服务活动?在这期间,又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刘真标:以龙山快乐成长营为例,我们以全环境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持“办有温度的教育”宗旨,针对辖区义务教育阶段孤困留守儿童,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开展托管服务,做到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无缝衔接。营地集游乐、研学、实践、探究于一体,从美德修身、文明礼仪、生活技能、艺术修养等方面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内养品德、外树形象。目前,龙山快乐成长营共有来自20个村庄的76名孩子,我们为他们免费提供了统一服装,配备了学习用品,根据志愿者特长开设了烹饪、舞狮、高跷、雕刻等19个社团,经过培养,孩子们学会了基本生活技能,也变得多才多艺、活泼开朗。
说起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很多。我有个学生小孟,亲人相继离世,当时年仅10岁的他暂住在远房姑姑家里。一天晚上,他与姑姑赌气离家出走,我得知后立刻帮着满城寻找,最终在一个桥洞下面找到了他。见小孟一时想不开,我便在家里把他安顿下来,经过三天的陪伴劝说终于解开了他心里的“疙瘩”。在详细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我把他带到了成长营,在这里他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还加入了篮球社团。后来,他和队友在“姚基金希望小学”滕州赛区篮球比赛中一举夺冠,他更是获得了“优秀队员”称号。看到像小孟一样的孩子由最初的叛逆自卑变得阳光自信,各种特长培养让他们“文武双全”,我也更加坚定信心,未来要把成长营做到更多农村困境儿童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