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蓝梦 通讯员杨婧
近日,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针对南宁站周边“停车乱、混行险、鸣笛吵”等问题,实施交通组织优化升级,通过规范出租车停放、拓展非机动车道、开展智能鸣笛监测等举措,有效提升路段通行效率,改善市民出行环境。
规范出租车停放:“无序乱停”变“动态管理”
此前,南宁站周边因出租车随意停放待客、在公共停车场“兜圈”滞留等问题,常导致道路拥堵,市民出行体验不佳。
对此,交警部门在中华路设置两段出租车专用待客区并明确管理规则。第一待客区为南宁站地下停车场入口东往西至南宁站广场出口处;第二待客区为中华路城市便捷酒店路口东往西至南宁站地下停车场入口段。
交警部门现场安排专人动态引导,实行“第一待客区清空后引导第二待客区车辆进入”的动态调度模式,其余区域禁止出租车停车待客。同时,将城市便捷酒店路口公共停车场进出方向调整为由东向西顺向行驶,杜绝出租车“绕圈”滞留现象。优化后,出租车排队候客更有序,区域交通秩序显著改善。
拓展非机动车道:“机非混行”变“各行其道”
南宁站前广场(城市便捷酒店东往西至中华朝阳路口段)过去常因最右侧车道被出租车占用,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夹缝通行”,导致车辆抢道、变道频发,不仅通行效率低,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为解决这一问题,交警部门在该区域拓展1条非机动车专用车道,明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通行规则。如今,非机动车可通过专用车道独立行驶,既减少了混行引发的冲突,又提升了整体通行效率。开展智能鸣笛监测:
“噪声扰民”变“静音通行”
针对南宁站周边机动车违法鸣笛导致的噪声污染问题,交警部门在中华路(苏州路—友爱南路)路段启用机动车违法鸣笛采集系统。该系统依托声呐定位与AI智能识别技术,可实时捕捉违法鸣笛声源,同步锁定车辆位置,并通过车牌识别系统关联违法车辆信息。
违法数据经审核后,在路段交通诱导屏公示车辆号牌、违法时间及噪声强度,同时向车主推送警示短信。“前期我们对发出噪声的机动车车主以宣传教育为主,对多次违法鸣笛的车主,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处罚。”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四大队副大队长黄昌宁介绍,系统启用后,该区域违法鸣笛现象大幅减少,噪声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