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刷牙时,牙龈突然出血,半天止不住;腿上出现青一块紫一块瘀斑,却想不起撞到哪;抠个鼻子,鼻血流了好几分钟……遇到这些情况,别简单归咎于“上火”或“皮肤薄”——这可能是血小板减少发出的警报!我们一起来看看,血小板有哪些功能?血小板减少有哪些症状?
血小板的功能: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的细胞质脱落形成的。正常人血液中的血小板浓度为(100~300)×10^9/L,寿命平均为8~12天。血小板平均分布在血液中,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一般处于静止状态。当血管破损,它就会迅速聚集,充当“管道维修工”,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1.止血: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栓,阻止血液流失。血小板会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促进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2.凝血: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释放多种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这些因子在受损血管周围形成纤维蛋白凝块,进一步稳定血栓,防止血液流失。
3.修复: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4.炎症反应:血小板在炎症反应中也发挥作用,可释放炎症介质,如白三烯和前列腺素,这些物质可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动,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
5.血管生成:血小板在组织修复和再生过程中,通过释放血管生成因子,促进新血管的形成。
盘点血小板减少的“元凶”
血小板是负责止血的血液成分,数量不足会导致皮肤黏膜出血、伤口难愈合,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元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血小板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
药物: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癫痫药、抗肿瘤药等,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生成。
放疗和化疗:接受放疗或化疗的患者,血小板可能会受到影响。
2.血小板破坏过多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攻击血小板导致其破坏过多。
药物相关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药物可能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减少。
其他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也可能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功能亢进:脾脏肿大时,可能会扣押过多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降低。
血液稀释:大量输液或输血时,可能会稀释血液中的血小板,使其看起来血小板低。
4.其他原因
假性血小板减少和先天性血小板减少也可能存在血小板数量减少的情况。
警惕!这些症状可能是血小板在“求救”
其实,血小板减少并非毫无征兆。了解身体发出的这些“求救信号”,能让我们早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信号1:皮肤莫名出现瘀点瘀斑
身体突然出现针尖大小的红色或紫红色瘀点,按压后也不会褪色。这些瘀点瘀斑常见于四肢,尤其是下肢。
信号2:频繁流鼻血或牙龈出血
刷牙时牙龈总是出血,轻轻一碰鼻子就流血不止,血尿或黑便……这些都可能是血小板降低的信号。
信号3:女性月经量异常增多
女性朋友如果原本规律的月经突然变得量多、经期延长,除了考虑妇科疾病外,也要考虑血小板减少的可能。
信号4:伤口愈合缓慢
生活中的小磕小碰在正常情况下,伤口会在几天内逐渐愈合。如果伤口愈合得特别慢,或者结痂后又反复出血,这很可能是血小板减少导致的。
信号5:感到疲劳乏力、头晕目眩
血小板减少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导致身体各器官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出现疲劳乏力、头晕目眩等症状,甚至有心慌、气短等表现。
提醒:及早发现身体发出的“信号”早诊早治
血小板减少就像身体里的“隐形漏水”,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严重后果。当发现身体发出可疑信号应及时就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进一步的检查,如骨髓穿刺、自身抗体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后做针对性治疗。
下一篇:校园开放日让成长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