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7月8日消息,据中科院官方消息,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首次通过构建体外生物转化系统,实现甲醇合成蔗糖,突破了依赖自然种植甘蔗和甜菜获取蔗糖的局限,为更多糖分子的生物合成提供研究思路。
此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已凭借化学手段,成功将二氧化碳固定并合成甲醇,这一过程被誉为“液态阳光”的制造工艺。
倘若在完成二氧化碳固定之后,能够从工业废弃物里获取甲醇等低碳分子,再借助生物手段将它们转化为糖分子,那么这将开创一种无需依赖土地种植的全新制糖途径。
在实验室里,科研人员设计构建了非天然的蔗糖合成途径,搭起一条神奇的“分子生产线”。与天然合成途径相比,这条生产线的反应步骤和能量消耗具有显著优势。科研人员进一步构建了人工生物转化系统,突破关键酶限速瓶颈,实现甲醇等非粮低碳分子合成蔗糖,产物浓度达到14g/L。
图源:中科院之声微信公众号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成功合成蔗糖,它搭建起的体外生物转化平台,恰似一把能开启“人工糖世界”大门的密钥。科研人员借助该平台,不仅合成了低分子量淀粉、纤维寡糖等功能糖产品,而且产物得率颇高,这些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饲料领域。
科研人员所开发的体外生物合成系统,能够与电催化或热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过程相耦合,真正达成了从二氧化碳从头开始转化合成蔗糖的目标。
该研究以二氧化碳为核心原料,实现了将其人工转化为食品和化学品。未来,科研人员计划在系统中引入不同的酶催化剂,以合成自然界中含量稀少却功效独特的糖分子,这一举措对推动绿色发展或将产生积极影响。(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