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的城市更新进入到以品质为核心的新阶段。7月6日,以“创新街区”为主题的2025年第二期SEA-Hi!论坛在上海浦东张江举办,与会专家和嘉宾汇聚“张江之尚”,共论“街区有界,创新无边”的未来方向,对新一轮城市更新行动进行深度回应。
在全球城市竞相构建创新生态的今天,什么样的空间才能承载这种澎湃的能量?答案或许就藏在“创新街区”的生长逻辑之中。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徐明前在致辞中表示,在全新的创Hehson潮中,创新街区已经成为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载体,不仅是科技与产业的前沿阵地,更是人才、文化、生活交融的活力场域。当前,上海正在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推动空间的重构、功能的重塑、价值的重估,创新街区正是这一行动中的重要一环。
未来的创新城会是一件艺术作品吗?
创新离不开科学家,那么,在科学家眼中,理想的“创新街区”是什么样的?科学家最需要怎样的创新空间和创新环境?
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主任吴家睿表示,一个好的创新街区要有历史的传承,但并不是简单地在传承历史,还要在历史的传承下开发、创新。吴家睿表示,生命的演化和城市街区的形成有很多相似之处,生命在地球上已经演化了40亿年左右,其演化的方向是从简单生命到复杂生命,而采用的关键策略之一就是把生物体构造成拥有专业分工的“街区”:最早的一批生物体是处于“原始社会”的原核生物,只拥有一个划分出体内和体外环境的细胞膜,细胞内部没有被进一步的分割,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都在同一个“共享空间”里进行。经过数亿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演化,从简单的原核生物界诞生了复杂的真核生物,不仅拥有细胞膜,而且还拥有内膜系统,用来把细胞内部划分出许许多多执行不同生命活动的“专用空间”,就如同城市里的“街区”,生命从此进入了高度分工的“文明社会”。
“我心目中理想的创新街区,应该是集建筑、艺术、人文、创新于一体的街区,是让科学家不仅想来而且还想留下来的地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脏移植科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认为,对话对于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诺尔奖获得者们常常会与不同学科的人在一起喝咖啡,在一起交流、交锋,乃至交融,从而激发了更多的思想火花和创新灵感。未来的创新城不是冰冷的,也不只有硬核的一面,而很可能会是一件艺术作品,让科学家们感受到艺术的氛围、人文的氛围,让大家的思维火花和创新灵感更多地喷涌而出。他表示,大模型时代的到来,正为医疗健康领域带来深刻变革。实时监测心率血糖的手表等可穿戴设备、调控饮食的智能餐盘等智能家居,以及脑机接口技术,将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生物传感器技术等突破性进展,将驱动医疗场景向家庭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未来的城市规划、新街区的建设、新一代住房的打造,也需要融合医疗与健康管理,尤其是“主动健康”的理念。
人更舒服,就更有创造力
正如科学和美学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在不少与会嘉宾看来,除了科学的角度,创新空间也离不开建筑本身和高质量的空间运营。
知名建筑师、艺术家,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在论坛现场分享的建筑作品吸引了现场的众多嘉宾。在很多人看来,其作品中类似DNA双螺旋形态的旋梯,既体现出科技感,也充满了想象力。马岩松认为,情感在建筑中有重要的作用,而这又与创新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人更舒服,就更有创造力,有人觉得我的建筑挺高科技、挺有未来感,但我觉得情感很重要,所以,对建筑和城市、街区,包括创新而言,什么样的环境能让人有自由的感觉,或者具有独特性,是很重要的,我希望我的建筑能创造这样的环境。人们讲科幻故事的时候会激动,是因为它不是现实,把这些超现实的东西并置在一起时,就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时空、看不见的东西围绕在人的周边,在这个环境里,人就会‘胡思乱想’,所谓创新的东西就可能因为这个边界的打开而形成。”
阿那亚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马寅认为,街区价值需要靠好的运营得以实现,创新街区也不例外。好的街区运营可以与好的街区建筑相得益彰,更与街区的投资回报率、可持续发展等紧密相关。在马寅看来,很多社区里的规划、公共建筑的建造,它的尺度、营造的空间是为了人们可以更好地在这里相遇,在这里连接,在这里产生他们想要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以,一个美好的社区应该是物质的、情感的和精神的,这三个维度共同建构而形成的。也正是依循着这样的理念,马寅带领阿那亚从一个北戴河滨海度假地产项目转型为全新的生活方式品牌,如今,阿那亚因营造“全中国最孤独图书馆”“最美海上礼堂”等“精神建筑”获得全国性的知名度,举办的阿那亚戏剧节、文学节、电影节等大型活动,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IP。
有园区,也有街区,有科技,也有艺术
上海地产集团总规划师、上海地产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咨询公司董事长沈果毅结合“张江之尚”的最新进展分享了自己对于创新街区的思考:“‘张江之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我们从一开始就把它作为集团创新的实验,我们希望在张江打造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街区或社区。”在沈果毅看来,张江是一片充满活力的热土,这里积累了大量的产业基础、集聚了大量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未来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需求,如果多一些开放的街区和交流的场所,对于推进创新包括生物医药、信息科技等发展都是有很大好处的,“有园区,也有街区,有科技,也有艺术,是我们对于‘张江之尚’的愿景,我们将努力把‘张江之尚’建设好、运营好,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街区,探索新的城市更新模式,为张江科学城带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上海城市更新开拓者联盟副理事长张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宝静,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更新处处长骆悰,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吴庆东,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丁发,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镇党委书记王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镇镇长李灿,上海房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钟益鸣,“张江之尚”项目总顾问孙继伟等参加了论坛。
SEA-Hi!论坛意为“思想的海洋,空间的艺术”,是分享经济时代上海打造的一个汇聚社会智慧、助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创新型开放式平台。论坛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于2015年发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本期由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张江镇人民政府协办,上海地产集团、“张江之尚”项目公司特别支持。
“张江之尚”项目俯瞰图万米仓效果图在论坛现场,“张江之尚”项目作为优秀的城市更新实践,作为更新联盟的持续关注对象,被授予“城市更新观察站”。此外,在SEA-Hi!论坛十周年之际,论坛授予“张江之尚”“SEA-Hi!论坛特别基地”。
本期论坛的举办地“张江之尚”项目原址为始建于1971年的川沙冶炼厂(后更名为浦东水泥厂),作为由上海地产集团携手张江集团共同打造的工业遗存转型升级城市更新项目,力求保留原工业遗存历史记忆的同时,通过建筑形态设计和室外景观打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和川杨河隔河相望的张江科学之门、张江科学会堂等地标建筑形成完美融合,共同打造一个充满建筑之美、人文之美、科技之美的地标性创新街区。
原标题:《理想的创新街区是什么样的?吴家睿朱同玉马岩松马寅等论剑SEA-Hi!论坛》
栏目主编:周文吉 图片来源:活动主办方提供
专题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小佳
下一篇:北京一民宿一次处理12个马蜂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