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AI的突破性进展是一级市场投资节奏加快的驱动力。
文|胡世鑫 编辑|薛芳
头图来源|AI生成
“我们上半年融了三轮。”自变量机器人创始人王潜表示。
同样,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也感受到了一级市场的热情。他指出:“从年初至今,我们已经接触了不下百家投资机构,而且目前仍在持续接触中。资本的热度和市场的活跃度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我们的融资速度也很快,每2到3个月就能完成一轮融资。”
融资节奏显著加快,投资机构热情持续升温,整个行业的资本水位被不断推高——杭州六小龙之一的云深处科技融资总监陈贞豪也表示:“今年我们的融资需求远超预期,一级市场投资热情高涨,甚至出现了超募的情况。”
具身当下为何这么火热,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在2025年华映资本年度大会上表示:“一级市场经历了好几年的谷底,现在迎来了政策的暖风,投资也升温了,投资信心明显修复,投资机构的投资节奏加快,而AI的突破性进展是驱动力。”
从“半年融三轮”的融资盛况,到中美估值差异的行业探讨;从技术瓶颈的突破挑战,到商业落地的迫切竞逐,当下的具身产业正裹挟着关于泡沫的争论与价值的博弈,行业尚属于早期,谁能穿越周期最终胜出?
“估值周周涨”背后的焦虑
一级市场的热度不仅体现在融资轮次的增加,更反映在估值水平的快速攀升上。7月3日,宇树科技完成C+轮融资,估值飙升至130亿元;6月23日,银河通用获由宁德时代领投的11亿元融资,估值也突破70亿元。
“具身公司的估值不是以月为单位在上涨,而是每周都在上涨。”华映资本董事刘天杰表示,“云深处上一轮融资规模远超原定目标近十倍;宇树科技同样火爆,但因采用邀请制,很多机构想投都进不去。”
新鼎资本董事长张弛几年前曾前往杭州拜访云深处科技,然而,彼时张弛并未对云深处科技进行投资,理由是“看不到应用场景”。如今,当他再次与云深处科技沟通时,却发现已投不进去。
这种“投不进去”的困境,正是产业资本和科技巨头加速入场带来的结果。
刘天杰认为,“宁德时代投资银河通用可能在看电池的下一个巨大应用场景,并提前进行技术布局,现在最重要的是先上牌桌,尽可能拿到好牌,但行业早期投资成功率低,即使是明星公司宇树科技,未来也需长期观察。”
这种头部项目的火爆表现,正在带动整个具身智能赛道进入资本盛宴。机构抢筹的盛况不仅体现在明星企业的超额融资上,更直接反映在行业整体的投融资数据中。
据IT桔子最新数据,今年中国具身智能行业投资热度持续攀升,投资事件数达114起,超过去年全年的77起。金额方面,仅前5个月,该领域融资总额便高达232亿元,超越去年全年的209亿元。
数据统计截止到2025年6月下旬。
尽管投资数据屡创新高,但行业参与者对当前估值水平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判断。
王潜对比中美市场:“美国具身公司Figure AI估值约390亿美元,Physical Intelligence约24亿美元,而中国头部公司仅几十亿人民币规模。中美技术实力相当,中国还有供应链优势,估值差距过大。”
“目前来看,具身智能赛道仍处于发展早期,技术的成熟度和市场的认知度都相对有限,导致行业估值并不高。国内不同资方对具身智能的认知存在差异,每个阶段的资本对这一领域的判断也不尽相同,这使得估值难以达到预期。”吴长征指出。
在王潜看来,较低的估值可能会阻碍行业发展,“最直接影响是行业不太敢在基础模型研发上大规模投入。虽然不少同行宣布布局具身大脑、底座大模型,但实际投资力度不一。”
泡沫之争下的价值博弈
今年以来,具身智能赛道的热度飙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量资本蜂拥而入,投资金额持续攀升。然而,在这股狂热背后,关于具身智能是否存在泡沫的讨论也在行业内此起彼伏。
自变量机器人创始人王潜认为,适度的泡沫或许是有必要的。在他看来,如今整个行业仍然缺乏足够的热钱涌入,就像在喝一杯没有泡沫的啤酒,让人感觉有些寡淡。
王潜曾在美顶级机器人实验室读博,研究涵盖机器人操作和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众多领域。在他看来,具身智能是中国为数不多能与美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大赛道。
“在具身智能领域,中国相比美国其实有很多独特优势。一方面,中国在供应链方面更具优势,包括硬件、制造以及人才的供应生态;另一方面,国内的数据成本也更低。”王潜诠释。
业内普遍认为,当前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热度较去年显著升温,市场泡沫特征更为凸显。但值得深思的是,这种看似过热的资本现象,实则是新兴科技产业演进过程中的常态,其存在本身具有特定的阶段性价值。
在吴长征看来,行业“泡沫”的讨论本身是一件好事。
谈到“泡沫”这个词,他更愿意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种所谓的‘泡沫’加速了供应链的聚集,加速了人才的汇聚,反而为具身智能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长期来看,具身智能一定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在未来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必将深刻变革人类的发展历程。”
而在陈建宇看来,具身智能行业甚至尚未出现所谓的“泡沫”。“具身智能是物理意义上的AI,其市场潜力巨大,理应比智能汽车和大语言模型领域更具规模。但目前具身智能的融资水平远低于智能汽车头部企业。”
投资人刘天杰则从赛道本质分析称:“泡沫是短期投资者的概念。在万亿级市场的早期阶段,出现百亿级公司很正常,判断核心是这件事是否有长期价值。”他以电动汽车发展史佐证:早期高估值新势力,穿越周期后成长为千亿甚至万亿企业。
谁能最终穿越周期
泡沫争议之外,行业正将目光聚焦于更具实质性的命题——商业化落地进程。
目前,具身智能行业在商业化进程中仍面临多重技术瓶颈:首先,机器人的环境感知与泛化能力无法满足复杂场景需求;其次,核心硬件在耐久性和稳定性方面仍存在短板;此外,高质量训练数据的稀缺性、行业标准体系的缺失以及居高不下的成本结构,共同构成了制约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多位从业者指出,以轮式、双足为代表的通用型机器人,凭借其显著的成本优势和环境适应性,已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医疗服务等结构化程度较高的场景中实现了初步的商业验证。
“从移动适应性来看,轮式底盘基本能够适应绝大多数室内环境,且在成本和可靠性方面相比双足形态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在目前的市场阶段,轮式底盘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王潜说。
针对高端智能体如人形机器人,其商业化进程面临更为显著的挑战。在机器人形态选择上,王潜认为:从实际应用场景来看,“双足”形态在当前的必要性并不是特别强。
机器人形态之外,行业更需思考的是未来竞争的核心维度。当技术路线尚存争议之际,什么样的企业最终能在这场智能革命中胜出?
陈建宇分析指出,具身智能领域将形成类似智能汽车的产业生态:“参照当前智能汽车产业链,未来机器人行业同样会出现专业分工——既有专注于硬件集成的‘主机厂’,也有深耕AI算法的‘大脑’供应商,当然还包括具备全栈能力的综合型企业。”
“具身智能行业周期较长,尚未找到真正长期且可规模化的商业应用闭环。一旦有企业(如特斯拉等)实现这一突破,行业将迎来第二波资本爆发。”陈建宇解释。
王潜则从市场集中度角度给出了不同见解。他认为,机器人产业的终局可能介于高度集中的手机市场和相对分散的汽车市场之间:“全球范围内最终可能留存10~20家头部企业。”
王潜特别强调,由于机器人产业对“软硬协同”能力的特殊要求,传统互联网巨头和制造业巨头的跨界难度较大。“目前真正具备AI与硬件深度融合能力的巨头凤毛麟角,这反而为创业公司创造了差异化突围的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