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县“95后”返乡创业青年王文山——蚂蚱“蹦”出财富路
工作人员在蚂蚱养殖基地里挑拣蚂蚱卵。 供图提起蚂蚱,是许多人童年在田间地头与伙伴追逐嬉闹时,突然蹦起的“草上飞”;是令农民眉头紧锁、担忧庄稼遭殃的“农作物克星”。然而,在会泽县“95后”青年王文山手中,这群不起眼、体重不足0.5克的小蚂蚱,从田间害虫摇身一变成为餐桌上的美食,也成为撬动百万元产值的产业,为当地群众“蹦”出一条增收致富路。
走进会泽县宝云街道头塘村王文山的蚂蚱养殖基地,十多个标准的养殖大棚一字排开。大棚里,密密麻麻的蚂蚱堆在地上和棚壁上,工作人员抱来青草,顺着棚里一扔,成千上万的蚂蚱争先恐后地蹦跶着抢食。
“这个棚里的蚂蚱是成虫,已经被人预订了,过两天客户就来基地装箱运走;那个棚里的蚂蚱差不多还要再养20天;另一个棚里是出生不久的幼虫。”王文山向记者介绍着不同“蚱龄”的蚂蚱,眉眼里尽是喜悦与期待。
每个大棚里,都有四五个面积约4平方米的长方形沙盘,里面装满了细沙。“这是专门用来让蚂蚱产卵的‘温床’。”王文山一边介绍,一边从沙盘中刨出一条长2至3厘米、蚂蚱肚子般粗细的东西,“这个就是蚂蚱卵,每一粒细长的蚂蚱卵,经过专业的孵化,都会长成一只小蚂蚱。像这一条蚂蚱卵可以长出五六十只蚂蚱。”
在蚂蚱孵化室,温度湿度监测仪、恒温器、孵化盘、孵化架一应俱全,“在孵化盘里铺上一层潮湿的锯末,把蚂蚱卵均匀地铺在锯末上,再覆盖上细腻潮湿的锯末,放在孵化架子上,温度恒定在25至35摄氏度之间,湿度保持在60%至80%之间,10天左右就可以孵化出蚂蚱幼虫,一批蚂蚱从幼虫到成虫大约需要35天到40天。”王文山介绍。
王文山养殖的蚂蚱大多通过电商直播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另一部分销售给曲靖、昆明等地的各大餐馆,零售价每公斤80至90元。目前,他的12个蚂蚱养殖大棚每年能卖出约6吨蚂蚱,年产值50余万元。
“蚂蚱养殖风险较小,且投入少、回报高,目前我基地的蚂蚱供不应求。”王文山介绍,“在蚂蚱养殖过程中,只要喂草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喂养蚂蚱的饲草不能带露水,吃了带有露水的草,蚂蚱就会得肠炎病。”
“过去我在建筑工地打工,虽然每天也有两三百元的收入,但居无定所,还是觉得家乡好。”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文山学习了蚂蚱养殖技术又到昆明等地实地参观了解后,2020年,王文山决定返乡创业,在会泽县成立晓山养殖有限公司,从广东购买蚂蚱苗,开始了他的新事业。“第一年由于技术掌握得不够好,温度湿度控制不到位,蚂蚱出苗率低,没有赚到什么钱。通过慢慢总结经验,我现在已经掌握了全套技术。”王文山说。
看着王文山养殖蚂蚱赚了钱,附近的乡亲们跃跃欲试,王文山毫无保留地免费教他们技术。“我把自己掌握的全套蚂蚱孵化技术教给大家,在养殖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也会通过微信视频或者直接到现场指导。”
王文山带出了15个徒弟,他们分别在娜姑、者海、五星等地养起了蚂蚱。“在师傅的指导下,我已经掌握了蚂蚱养殖全套技术,目前养殖了6个大棚的蚂蚱,年收入20万元左右。”娜姑镇盐水村的养殖户贺文龙说。
目前,王文山带着他的徒弟们在会泽县建起了100多个养殖大棚,每年可以养殖蚂蚱20多吨,实现产值200多万元。“我们现在养殖的品种叫东亚飞蝗,主要是保障大众消费,未来我打算引进丁蜢等品种,拓展高端市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也为自己和徒弟们带来更大的财富。”王文山说。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雯 通讯员 代玉春
永胜县羊坪乡创业带头人王才富仁——胡蜂养殖辟蹊径
“将兴趣爱好变成创业路上的前进动力,一步一步实现,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永胜县羊坪乡创业带头人王才富仁这样总结他的创业之路。
王才富仁是羊坪乡磨房沟村委会元保山村民小组村民。他通过网络了解到胡蜂养殖后,元保山四面环山的地理优势和独特气候让他有了发展胡蜂养殖的想法。2020年开始,他通过网络自学胡蜂培育技术,多次深入大山寻找野生蜂包研究蜂王培育,经过不断钻研和探索,形成了“恒温培育蜂王筑巢育蛹,放归大山自然成型”的养殖模式,成功将胡蜂培育形成规模化。
“当时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开始了胡蜂培育,没有想到这一试就干了5年,还带动了村民和我一起养殖,帮助他们提高收入。”王才富仁说。在养殖过程中,他采用“培育+指导”的方式,带动村民自愿加入到胡蜂养殖中来。
“去年,小王帮我挂包了12群胡蜂,全部成活,市场售价一群有600至800元。今年,我还打算养殖20群。”元保山村民沙务林是村中养殖胡蜂的受益人之一。通过王才富仁的技术传授,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经过5年多的探索培育,王才富仁的胡蜂养殖技术不断完善。他介绍,今年培育蜂包近1300群,品种多为红娘、黑盾、黄脚三个品种,蜂王、蜂种、蜂蛹均可售卖,从培育到收成仅需6个月。“接下来将采用‘农户+合作’方式,由我来培养蜂王、培育蜂包,待蜂包成熟之后,帮助村民在房前屋后、自家林地进行挂包,村民只需要进行日常养护和管理,成熟售卖所得由双方分配,争取让胡蜂养殖规模再上一个台阶。”王才富仁说。
今年,王才富仁还充分利用胡蜂培育、养殖的空余时间,钻研黄精种植技术,培育了3亩黄精种苗。明年,他将带领元保山村民多元化发展农特产业,带动更多人在“家门口”增收。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铁成 通讯员 罗惠心
从“人人喊打”到市场新宠
美洲大蠊,别称蟑螂、灶蚂蚁。提起蟑螂,几乎人人喊打。然而,位于腾冲市西源街道观音塘社区的振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洲大蠊养殖基地,却靠养殖蟑螂产生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养殖基地分为上下两层,有23个大小不一的房间,分别是孵化间、幼虫间和成虫间等。从深圳只身到腾冲养殖美洲大蠊的公司负责人万龙,带领记者打开了一间养殖房。踏入养殖房内,湿热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开灯,只见一排排层层叠叠整齐摆放的养殖箱,里面爬满了褐色的虫子。看到灯光和听到声响后,美洲大蠊便纷纷往暗处躲避,发出一阵“窸窸窣窣”声。房顶上、地板上、养殖箱的夹层里,到处都能看到它们爬行的身影。
万龙介绍,美洲大蠊喜欢潮湿温热且黑暗的环境,在30摄氏度左右、保持适当湿度的环境下,美洲大蠊更容易生长繁殖。饲料的选择也非常重要,他们使用的是五得利麸皮和内蒙古通辽玉米磨成粉后搅拌而成的优质饲料。每天,工作人员都会按时给美洲大蠊投食、喂水,让它们快速生长。
“在腾冲养殖美洲大蠊,有资源、技术和政策三方面的优势。”万龙笑着说,美洲大蠊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腾冲四季气候暖和、雨量充沛、湿度适中,为养殖美洲大蠊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是最适宜养殖美洲大蠊的地方之一。“目前,公司在养殖和加工技术方面已非常成熟,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万龙介绍,近年来,腾冲市大力发展以健康医药、健康食品、健康运动、健康旅游为主的大健康产业,相关优惠政策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公司于2024年6月投产,目前养殖面积近2万平方米,基地工人10多人,年产美洲大蠊1亿只左右,目前销售额近3000万元。待后期加大产能后,预计销售额超亿元。”谈及养殖美洲大蠊的广阔前景,万龙信心十足。
美洲大蠊的药用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原虫干品、精粉、中药饮片等,在市场上广受欢迎。此外,美洲大蠊还为日化企业提供原料,用于生产面膜、牙膏等日化用品。“市场对美洲大蠊的需求越来越大,供不应求,养殖利润较高。”万龙说。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张玉蓉 徐永云
从吸血虫到“软黄金”
工作人员打捞水蛭。 供图走进永平县赋润养殖场幼苗孵化棚,一垄垄水蛭产床整齐排列,扒开泥土能看到一个个躺在土里的茧。“水蛭养殖期间需要收料、下产床、产茧、挖茧、孵化、下水、精养……看似简单,里面学问可不少。这批下产床水蛭200公斤,预计能产幼苗8万多条,养出成品1500多公斤。”技术负责人李银芳介绍。
水蛭,人们常称为吸血虫。赋润养殖场养殖的水蛭品种为菲牛蛭和日本医蛭,具有生长周期短、生存能力强、形体大、产量高等特点。水蛭制成的药品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跌打损伤等多重功效。“我们从楚雄来进货,这里的水蛭质量好、价格适中,已经合作很多次了。”云南瑞药金方现代中药有限公司采购部总经理杨映兴说。
“现阶段,成熟的水蛭供不应求,这次出货355公斤,能卖5万多元,这个产业周期短、收益高,我们准备继续扩大规模,争取把产业做大做强,带领群众增收。”养殖场负责人张兴柱说。
从吸血虫到“软黄金”,水蛭养殖不仅颠覆了传统认知,更开辟出一条生态与效益并重的致富之路。
云报全媒体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苏志芬 刘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