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利率环境中重塑竞争优势
创始人
2025-07-08 08:11:18
0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孙兆东

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金融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低利率时代的来临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43%,创下历史新低,较2024年四季度末的1.52%下降了9个基点。预计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仍然处于1.5%之下。面对净息差收窄,商业银行要向内涵式集约化转型,深挖内部潜力、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运营效率,在低利率环境中重塑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探寻转型路径,培育多元收入增长点

在低利率环境下,商业银行需加快业务结构调整,降低对传统信贷业务依赖,提升非息收入占比。一方面,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凭借客户资源与专业优势,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与服务,通过销售基金、保险、信托等理财产品获取手续费收入,增强客户黏性。如工商银行2024年代理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额达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手续费收入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拓展投行业务,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等业务,获取丰厚中间业务收入。招商银行深耕财富管理领域,2024年零售金融业务非利息净收入达1275.05亿元,占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入的48.12%,非息收入占比不断提升,有效缓解息差收窄压力,2024年非利息净收入占比达41.06%,较上一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金融科技为商业银行内涵式集约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银行可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与智能化,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信贷审批环节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可快速、准确评估客户信用状况,缩短审批时间,提高信贷投放效率。如平安银行借助AI技术构建智能风控体系,信贷审批时间从原来平均2天缩短至最快3分钟,不良贷款识别准确率提升30%。同时,通过智能化客服系统为客户提供7×24小时在线服务,及时解决客户问题,提升客户体验。中国银行智能客服替代率超70%,年节约人力成本数亿元。科技已成为银行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助力银行在低利率时代提升竞争力。

低利率环境下,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增加,商业银行必须强化风险管理,确保资产质量稳定。一方面,加强宏观经济形势与市场动态监测分析,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交通银行通过建立利率风险预警模型,将利率风险敞口降低了25%。另一方面,完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客户信用状况跟踪评估,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建设银行运用大数据分析企业纳税、水电费缴纳等信息,将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准确率提升25%,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率。此外,加强合规管理,防范操作风险与法律风险,确保业务稳健运营。在风险频发的市场环境中,唯有筑牢风险管理防线,商业银行才能行稳致远。

差异化突围,大小银行各显神通

国有大行凭借雄厚实力与广泛资源,在转型中发挥引领作用。以建设银行为例,2024年末集团资产总额超40万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3362.82亿元,ROA、ROE、净息差、资本充足率、成本收入比等关键指标保持同业领先。建行主动适应低利率环境,推动实现全年发展“三稳、三优、三控”总体目标。资产质量管理方面,持续做好各类风险主动应对,关注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形势,提升风险化解能力。业务布局上,做强主责主业,金融“五篇大文章”、新质生产力等重点领域信贷占比稳中有升,科技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新增同业领先,供应链业务规模保持市场前列。2024年,建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突破2.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超40%,有力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

再如,工行积极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模式,通过业务创新与结构调整提升竞争力。财富管理领域,依托庞大客户基础与专业投研团队,提供个性化财富管理方案,推动非息收入增长。2024年,工行私人银行客户金融资产规模达3.6万亿元,同比增长11%。金融科技方面,加大数字化转型投入,打造智能化服务平台,提升客户体验。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与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优化信贷结构,降低对传统产业依赖。当年绿色贷款余额增长超50%,占各项贷款比重提升至15%以上。国有大行在资源整合、业务创新与市场拓展方面的成功实践,为行业转型提供宝贵经验与借鉴。

同样,尽管中小银行资源与规模相对有限,但可立足本地,深耕区域市场,服务好本地客户。通过深入了解本地客户需求特点,推出特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山东寿光农商银行围绕当地蔬菜种植产业,开发“菜农贷”产品,额度根据种植面积、产量等精准测算,给予利率优惠,2024年累计发放贷款超5亿元,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中小银行还可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共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参与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事实上,部分中小银行专注普惠金融业务,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便捷、高效金融服务。台州银行专注小微金融服务,通过“三品三表”风控模式,为大量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不良贷款率长期控制在1.5%以下。一些城商行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线上消费金融业务,满足年轻客户群体消费需求。杭州银行与本地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推出基于消费场景的小额信贷产品,额度最高5万元,客户在平台购物时可一键申请,资金秒到账,上线一年累计发放贷款超10万笔,金额达30亿元,不良率控制在2%左右。中小银行通过精准定位、特色经营,在细分市场中找到生存发展空间,为自身发展注入新活力。

政策护航,为转型指明方向

监管政策在商业银行转型中发挥关键引导作用。金融监管总局在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出,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苦练内功、降本增效,着力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监管部门可通过制定政策,引导银行优化业务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和重点领域支持力度。资本监管方面,适当放宽银行开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业务的资本要求,鼓励银行加大投入。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永续债扩容计划,工行当年发行600亿元永续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至13.12%。同时,加强对金融创新的规范引导,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银行业稳健发展。2024年7月《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实施后,平安银行相关科技投入占比提升至营收的4.3%。政策的精准引导,为银行转型提供明确方向与有力支持。

面对低利率挑战,银行业内部协作共享至关重要。银行间可通过建立行业联盟、共享数据资源等方式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在反欺诈领域,16家银行共同参与建立的“商业银行反欺诈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共享客户风险信息,使欺诈交易拦截率提升了40%。银行还可与金融科技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加强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拓展业务领域,提升整体竞争力。通过跨行业合作,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综合化金融服务。如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其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自身风控模型;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银保联名信用卡,为客户提供保险增值服务。行业协作如同抱团取暖,有助于银行在转型中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危机之中亦蕴藏着机遇,通过积极探索内涵式集约化转型路径,优化业务结构、借助科技赋能、强化风险管理,商业银行有望在困境中实现突围。国有大行凭借规模与资源优势,在转型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中小银行则通过深耕区域、聚焦特色,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同时,监管政策的有力引导与行业间的协作共享,为商业银行转型提供了坚实保障。

(作者系经济学者、中国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资金资管教研团队主要负责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靖边公安张家畔派出所:开门纳谏... 7月2日,靖边县公安局张家畔派出所召开2025年度警民恳谈会。民辅警与辖区群众代表面对面交流,以“听...
香港证监会:持续推动将人民币股... 转自:证券时报人民财讯7月8日电,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今天在债券通周年论坛2025上表示,香港证...
中国大陆第一株!微康益生菌BL... 核心提示:2025年7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公告,批准将微康益生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La8...
华瑞时尚携手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   7月1日,江苏华瑞时尚集团正式官宣成为本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南京赛区的冠名商,以时尚力量助力这场...
华大智造涨2.00%,成交额1... 7月8日,华大智造盘中上涨2.00%,截至11:10,报62.67元/股,成交1.13亿元,换手率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