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你有一颗炙热的向党之心,令人感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话语,既是对92岁新党员游本昌追求信仰的肯定,也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永葆初心使命、投身文化强国建设的勉励。将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将青春奋斗融入新时代文艺的辉煌篇章,人民日报邀请文艺工作者畅谈心得体会,凝聚奋进动力。
——编 者
青年演员说
不负时代 不负青春
孟庆旸(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一级演员)
德艺双馨的前辈在九旬高龄入党的事迹,让我对“文艺工作者”与“党员”双重身份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游本昌老师堪称艺术生命力的传奇,那被赞誉为“教科书式”的演绎,是他在用生命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信条。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在舞剧《只此青绿》里的创作经历:一个看似简单的“青绿腰”,背后是成百上千次的重复与精进;一个眼神的流转,需要无数次的情感揣摩与内心沉淀,最终才能将角色融入其中。
艺术为人民,不是一句口号。一次,我们赴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慰问演出,乘坐火车时,遇到一名90后巡道战士,他每天要在戈壁滩行走20公里,日复一日坚守岗位,坚持了整整8年。当被问及如何坚持下来时,他只回答了4个字,“为了祖国”。当时,我们自发地进行了一场只为他一人的演出。那一刻,我更加明白,舞蹈演员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
作为年轻党员、青年文艺工作者,我们将始终怀揣对艺术的敬畏、对信仰的忠诚,勤奋创作,不负时代,不负青春。
饱含热忱 打磨技艺
阿云嘎(音乐剧演员、北京歌剧舞剧院音乐剧团团长)
我常在追光与谢幕间叩问内心:舞台创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个体情感的表达,还是点燃心灵的精神炬火?在游本昌老师的艺术人生中,我终于体会到——创作是一场与时代脉搏同频、与信仰之光相拥、与人民心灵共振的征途。
音乐剧的每个角色、每段旋律,都是传递情感的载体。站在舞台上,我们是表演者,更是时代故事的讲述人。音乐剧《在远方》中,我饰演的主人公、快递小哥姚远在辛苦奔忙后,始终相信能“冲向云天,走向远方”。艰苦的生活情境与欢快的旋律结合,活泼泼地展现快递员这一群体的乐观豁达与顽强坚韧。尾声,姚远唱着:“何处是远方,在心里还是想去更远地方。”
回望在排练厅打磨作品的日日夜夜,我深感我们青年演员更需要修炼的,是扎根生活的定力。音乐剧的魅力,在于用剧情与旋律搭建情感桥梁,这更需要沉下心观察生活、打磨技艺,以纯粹的热爱坚守艺术的本真。
作为音乐剧人,我们愿让每个音符饱含对生活的热忱,让每场表演成为连接时代与人心的精神纽带。
戏无大小 心守平常
关晓彤(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
追求信仰,不限年龄。我总能想起游本昌老师艺术生涯中贯穿始终的原则——戏无大小,心守平常。
演员的每一滴汗,都要落入时代的沃土。话剧《抗战中的文艺》中,我有幸饰演“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秦怡。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认真阅读了秦怡的相关传记,反复揣摩角色,一遍遍默词。她从艺60周年时出版的《跑龙套》,有句话让我印象尤其深刻:“一生在追求中,活得越老,追求越多。”
这不正与游老师的理念相合吗?“人生如登山……只要还有劲儿,就应该继续前进,往上一步是一步。”这“劲儿”,是信仰之力,是赤子之心。每当我在舞台上疲惫、在掌声中恍惚时,我一定会想起这位在党旗下挺直脊梁的老人曾说过:“亲爱的娃娃们,要像少先队员一样,时刻准备着!机会来了,必须全力以赴啊!”
艺术扎根生活,信仰照亮人生。不少前辈艺术家为我们树立了德艺双馨的标杆。未来,我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用实际行动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好好演戏 好好做人
吴 磊(青年演员)
耄耋之年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游本昌老师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即使岁月流转,信仰未曾磨灭”的精神。
这让我回忆起在电视剧《西北岁月》、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等作品的拍摄过程中,跟随同组的导演、演员前辈、工作人员一起领悟和学习革命先辈们精神风貌、家国情怀的场景。
那时,每个人都心无旁骛,逐字逐句研读剧本,分析角色,认真揣摩每个动作台词。一场在狱中宣誓“永远为劳苦大众的幸福努力奋斗!奋斗到底!奋斗到死!”庄严入党的戏份,永远刻在我的心间。演艺生涯中收获的一份份难忘回忆,一次次地坚定着我内心遵循的“好好演戏,好好做人”的信念、努力前进的决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文艺工作者,我们身上肩负着传承前辈精神,创作高质量作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我会向那些坚守信仰、深耕创作的演员前辈们学习,将自身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努力创作更多令观众满意的作品。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