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朱利芳 著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远行:单士厘传》通过对单士厘的家庭背景、生命经历、著述情况的研究,从多个维度展示其一生笔耕不辍、开风气之先,介绍域外文艺与文明的开拓之功;亦浓墨重彩地展示了她延续闺秀诗学传统,保存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
单士厘的旅行纪事,随着路途延展和视野宽阔,呈现出色彩斑斓复杂调性。她“睁眼看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民生等诸多领域都纳入视线范围,一双小脚带着沉重的传统,踏出了东方女子迈步走向世界的早期脚印,当她自信昂首,坦然眺望现代文明的光芒,留下了历史丰富而沉着的第一次。
中华传统文化的涵养和世界眼光的拓宽,成就了这位百年前的海宁女子。
当越过千山万水来到意大利,徜在这个艺术之都,单士厘并不满足于“到此一游”式的打卡,即便面前是一种废城式的存在,看到明亮的光束穿过大理石的拱廊,轻抚巨大的外墙轮廓,她总是企望从历史破落的状态看到全盛时的某种壮观,愿意进入一座古老城市历史的深层进行文化思考,这是一位学者的日常,也是一个作家的自觉。
终于,这位中国女子轻轻地走进了梵蒂冈,远远地见到大门里白石雕塑的肩、弯曲手臂或者健硕背影,开始心跳加速,怦怦跳动。那是她首次直面西方的裸体雕塑,也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第一次——女子昂首注视西洋男人的裸体雕像,继而以审美的眼光阐述自己的感受……
在如大海般碧蓝的天底下,她见识了欧洲文明的源头,看到了文艺复兴的光芒,那些体积庞大的艺术品,具象地呈现出对于生命的热爱,值得她用文字回荡出悠长的涟漪。
中国古代的山水游记作品,文人墨客们常以比喻或拟人的手法对所描绘的景色加以渲染,使自然景观呈现出灵性之光。但单士厘在书写域外城市的过程中,则常常以学术考证的方法对某一景观或事物进行阐述分析,使得她所展现的域外城市更具现代色彩。
(节选)
环湖尽山,苍树白雪,初夏时分,排冰行舟,她仿佛行进在无边无际的白色平原上。
她眼中看到了贝加尔湖的皑皑白冰,心中浮现出江浙的太湖清澈无际;登上破冰船凭舷而望,又联想到万里长江的渡轮。人生旅程中的经历,不断地出现并互相映衬,这位海宁姑娘又收藏了生命情感的绝佳体验,“别有天地,何幸见之”。
自列车驶过上乌的斯克,浓密的高树连着群山,风景秀丽,路程上的疲乏困苦远超蜀道。这条外国的“蜀道”虽然险峻,却时有愉悦,并无恐怖。单士厘望着浩瀚无边的湖面陷入深思。苏武在此地牧羊,虽啮雪度日,困于苦寒,但也有夫妇父子,以永岁月,可他为何最终能够坚贞不屈,成为气节坚卓的代表?贝加尔湖,在他的一生中意味着什么呢?身处于异乡的大汉使臣在绝寒之地,听着胡笳,望着南归群雁,靠什么坚持到最后?也许正是历经艰难困苦的终极考验,成就了苏武的一身浩然正气。
贝加尔湖的巨大容量,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更在于文化领域内。
据之前她所作的功课,在别人的旅行记程以及日本相关记载,都以梅索瓦站为湖畔换渡的地方,然而今日车到梅索瓦站而不渡,又过了两个站列车才停下。难道贝加尔湖岸线,已延长至此了吗?这辆列车从旅顺开出,经过哈尔滨而止于贝加尔湖畔。
单士厘等人将与此列车告别。庶务长颇为殿勤地送他们渡湖,登上了早前听说过的所谓破冰船,船名就叫作“贝加尔”。乘坐破冰船横渡贝加尔湖,也是这次跨国之旅非常难得的经历。
(节选)
上一篇:一碗绿豆汤送出实实在在的关怀
下一篇:每日一吉|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