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赴拉美特派记者 单劼 张婷鸽 林小艺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巴西当地时间7月5日晚,在中巴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与巴西有关部门负责人签署关于两国发展战略对接第二阶段合作谅解备忘录、人工智能合作等文件。谅解备忘录提到,加强双方在基础设施、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务实合作。中国—巴西气候变化与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简称“中巴中心”)巴方执行秘书赫贾尼·罗莎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是巴西重点关注的议题,她每三四个月就会访问一次中国,“见证了过去15年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希望两国能够携手实现共同目标。
“中国每5年制定一次总规划,这些规划进展迅速,很多领域都能看到变化。我最直接感受到的是空气质量的改善。”作为能源领域学者以及中国的“常客”,罗莎对《环球时报》记者回忆说,她2016年冬天来北京时,“天空经常灰蒙蒙的,有时航班也因此取消,但现在有了很大改善”。
让罗莎印象深刻的,不止是天空的颜色,更是中国科技腾飞的速度。“从2023年到2024年,短短一年时间,北京电动汽车的普及程度让我惊叹。”这位学者还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AI)等领域发展迅猛,并且投入大量资金支持AI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很多国家做不到这样,中国(新能源)的推进速度比我们(巴西)快得多。”罗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她认为中国能“让事情快速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战略规划。“中国制定计划并确保计划得以实施,这不仅依靠政策,还有资金支持。中国让企业与大学合作,让技术得以落地,而非停留在论文层面,无法应用到社会中。”
巴西寻求扩大与中国的合作,中巴中心就是一个例子。该中心在两国政府支持下于2010年4月成立,分别在清华大学和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设立办公室。该中心旨在促进中巴就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能源技术创新进行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产业化合作。
据罗莎回忆,2013年巴西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生物柴油,而清华大学当年在研究一项生物柴油新技术,于是她前往清华学习这一技术,并将其带回实验室,后来又结合巴西的情况对技术进行了调整,他们的实验室也成了为巴西政府实施该计划提供技术支持的机构之一。“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到中国后,可以继续相关研究;中国的研究人员来到巴西,也能继续开展工作。”罗莎介绍道,他们经常派遣研究人员来中国,“研究中国拥有哪些技术,以及我们可以如何整合利用这些技术”。罗莎说:“中国和巴西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在发展和环境之间找到平衡,双方的合作至关重要。”
据罗莎介绍,近期她将来中国参观运用AI技术的医院。她说:“我们很好奇AI如何与患者互动,及其在诊断方面有哪些创新。我们希望借助中国的设备、机器人技术,或者将AI融入医疗系统,帮助医生和护士提高工作效率。”罗莎说,这是中巴中心首次在健康领域开展合作,“未来两到三年,我们将探索健康领域与气候变化的关联,这将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