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 本报通讯员 王 茜 刘高峰 记者 邱 凌
不久前,在中共吉林省委社会工作部主办的2025年吉林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民革长春市直总支部商业支部主导实施的“卫”爱光明——行动不便群体无障碍如厕及生理卫生关怀项目从全省近500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大赛二等奖。这一荣誉背后,是民革长春市直总支部商业支部用科技与人文关怀破解民生难题的生动实践。
据了解,“卫”爱光明项目的诞生,源于一次走访慰问。此前,民革长春市直总支部党员杨越洋在社区帮扶时,了解到家住长春市远达街道的吴阿姨由于五十多年前的一场交通事故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为了尽可能不麻烦他人,吴阿姨数十年来坚持白天不吃不喝以减少如厕次数。行动不便群体面临的这一基本生活困境深深触动了杨越洋,他意识到,类似吴阿姨这样行动不便的群体在生活中面临着诸多不为人知的困境,尤其是如厕这一基本生活需求,对他们而言往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于是,杨越洋萌生了发起“卫”爱光明项目的念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些群体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和改变。
项目启动后,民革长春市直总支部商业支部牵头策划,联合吉林省商贸发展促进会公益事业部共同推进。自2024年5月试点以来,项目团队深入调研特殊群体需求,创新性提出“智能改造+人文关怀”的帮扶模式。
经过深入研究,团队决定以行动不便群体的无障碍如厕环境改造为切入点,通过智能马桶语音命令功能,行动不便者无须起身,就能完成冲洗、烘干、消杀等一系列操作,以此提升使用者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23岁的张欣(化名)在2岁时因一场高热导致上肢畸形,只能靠双脚进行日常活动,如厕对她来说困难重重。“以前如厕后卫生清理问题一直困扰我,冲水只能用下巴,每周都会摔倒两三次。”张欣回忆道。而“卫”爱光明项目带来的全语音控制智能马桶让她无需用手也能轻松操作。不仅如此,针对上肢残障人士群体,团队还开发设计了一款小工具,帮助他们更加独立地完成日常穿脱衣物。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不仅改善了张欣的生活质量,也给予了她心理上的极大安慰,让她更深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尊严的守护。
随着“卫”爱光明项目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行动不便群体受益,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已累计完成89户智能语音马桶改造,700余人受益。在吉林省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团队捐赠的39个智能语音马桶,帮助学校140多位肢残孩子解决了如厕难题;在长春市二道区远达街道、宽城区长山花园社区等地,数十名行动不便群体首次用上了智能辅助设备,他们的日常生活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此外,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民革长春市直总支部商业支部党员充分发挥界别优势,带动150余位民革党员企业家等参与捐赠,协调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形成“党派牵头、企业助力、专业支撑”的公益新模式。
“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硬件捐赠,而是有温度的生命关怀。”项目负责人杨越洋介绍,团队还为用户建立了卫生服务档案,定期安排一对一服务,宣讲健康知识,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受助者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工作,项目真正做到了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传递人文关怀,让每一位受助者都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力量。
在众多民革党员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卫”爱光明项目现已纳入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吉林)重点培育计划。杨越洋介绍,下一步将建立标准化服务流程,提升团队专业化水平,力争三年内实现吉林省内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体全覆盖。同时,民革长春市直总支部商业支部还将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社交媒体、公益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残障人士面临的如厕难题,呼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和完善。
上一篇:中国队提前小组出线
下一篇:深空探测,中国首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