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爱民
文旅市场持续升温,多地抓住机会,结合热门影视剧、电影推出全新主题游路线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成为今年文旅消费的新亮点。某平台统计显示,多部影视剧热播之后,带动相关目的地搜索量环比增长超200%,超60%的95后游客会因影视剧选择目的地。
这一数据足以说明问题。年轻一代的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他们更希望能够在旅途中找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契合的元素,获得更加独特、有意义的旅游体验。而“剧中同款”产品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让游客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个性化的满足。
文旅市场的持续升温,折射出中国经济活力与文化自信的双重跃升。随着《长安的荔枝》《流浪地球》等影视作品的热播,多地巧妙将文化IP转化为旅游产品,打造沉浸式主题游路线,吸引大批游客“跟着剧情去打卡”。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文旅消费的新趋势,更凸显了文化IP作为撬动消费市场的强力杠杆的深层价值。
文化IP为文旅市场注入“情感共振”的活力基因。传统旅游模式多以自然景观或历史遗迹为核心,而影视作品通过故事叙事、人物塑造与场景渲染,为目的地赋予情感与记忆锚点。西安街区重现《长安的荔枝》中岭南至长安运荔之路,游客通过沉浸式互动触摸历史脉搏;青岛东方影都将片场探秘与国防教育融合,让科幻电影的宏大想象落地为可触摸的体验。这种“故事场景化”的转化,打破了文旅消费的时空界限,使游客从被动观光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实现文化体验与情感共鸣的双向奔赴。
文化IP的衍生消费推动产业链的创造性延伸。影视热剧带来的流量红利,绝非昙花一现的“打卡潮”,而是涵盖妆造、美食、文创产品的全链条消费升级。广东荔枝游衍生出精酿、护肤品等“荔枝周边”,《承欢记》的Citywalk路线串联起海派文化地标,带动本地餐饮、住宿、交通等多元业态增长。这种“IP+”模式,通过精准捕捉Z世代对个性化、体验化消费的需求,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文化IP的文旅转化加速了地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当《流浪地球》的科幻场景在青岛影都重现,工业旅游与科技美学碰撞出新火花;当《长安的荔枝》让观众在西安街巷重走历史商路,传统文化以年轻化的表达焕发新生。这种“影视+文旅”的融合,既为地方文旅注入新流量,又以创新形式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命力,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然而,要让文化IP的杠杆效应持久发力,需警惕“热度透支”与“同质化陷阱”。唯有以优质内容为根基,深化文化内涵挖掘;以创新体验为核心,构建差异化产品矩阵;以长效运营为保障,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方能避免“流量昙花”现象。从政策层面看,地方政府需加强文旅IP的顶层设计,鼓励文创企业与影视制作深度联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构建可持续的文旅生态。
热剧带动的文旅热潮,是文化自信与市场创新的交汇点。当文化IP成为撬动消费的强力杠杆,它不仅推动经济增量,更以生动的实践书写着新时代的文化叙事。未来,文旅市场与影视产业的深度融合,必将为消费市场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