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永峰
7月4日,视频接通的那一刻,李继强正在审阅稿件。作为《绿风》诗刊编辑,谈起诗歌,他眼中泛起光亮,话语如溪水般滔滔不绝。
十二师三坪农场的田野与星空,承载了李继强的童年与少年时光。那时,一个懵懂的写作梦已在他心底悄悄扎根。2016年,他考入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这颗梦想的种子终于迎来破土的契机。
在大学二年级的课堂上,胡昌平教授对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的解读,像一台心脏起搏器,骤然唤醒了李继强对诗歌的原始冲动。“那堂课像一道光,突然照亮了文字背后的灵魂震颤。”李继强说。从此,他一头扎进诗歌的海洋,从海子的《亚洲铜》《九月》,到冯至、周梦蝶、席慕蓉的细腻笔触,贪婪地吮吸着不同风格诗歌的养分。
2019年,他的《塔里木河》一诗斩获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胡杨·青年”原创诗歌大赛一等奖。这是他真正意义上创作的第一首诗,诗中写道:
三月阳春的河流是一条护不住完整肌肤的遮羞布
太阳温煦的时间或许伴随消亡的壮丽忘记了你的肃穆
但作为你的儿女,我只能在这空旷里放歌
李继强清楚地记得,这首诗诞生于一个下午的塔里木河大桥上。“站在桥上望着河水漫过滩涂,我突然明白,诗歌是‘走’出来的,大地是诗的底色,笔杆子就是摄像机,要把眼前的震撼与心底的共鸣原原本本留影。”李继强说。胡昌平教授的勉励始终萦绕在他的耳畔,胡教授还邀请他参与自己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让他对诗歌的理解从感性体验延伸至理性思考。2020年,由胡昌平指导的毕业设计诗集《就因,仰望夏》,获评塔里木大学优秀毕业论文,为李继强的大学创作生涯画上圆满句点。
“耐得住酷暑,扛得住风沙,立得住品格,才能以胡杨的姿态走在理想的道路上。”这句话成为李继强毕业后的精神坐标。
离开校园后,李继强先后在兵团广播电视台、十二师三坪农场的连队工作。田间地头的晨露、基层工作的琐碎,都成了他笔下的素材。哪怕日常工作再繁忙,他总会挤出业余时间伏案创作,诗歌渐渐铺满《诗刊》《西部》《伊犁河》《散文诗》等刊物的版面。2022年,他加入兵团作家协会,这让他更加坚定“以诗为镜,映照生活” 的信念。
诗人笨水曾说:“李继强的诗透露出一个观察者与凝思者的形象。”这种特质在他的作品中愈发鲜明。
在《乌伦古湖履历》里,他将时空折叠成诗:
千年前我们已经相遇在孤独的章节
平静的风,平静的古树下抚摸我们平静的额际
……
一半在天上
一半又回到水里
……
在三坪农场的高楼上,李继强望着夕阳写下温柔的邀约:
温度刚好,你轻轻揩拭温柔的夜
风游荡着,梦乡的花开始孕育
……
来这里坐坐再入睡吧
这可爱的,极被希冀的重逢
……
每一行诗句,都是他对世界的凝视与对话。2023年2月,李继强入职《绿风》诗刊社,成为编辑部的一员。第一次参观坐落于八师石河子市北二路的艾青诗歌馆时,他心潮澎湃地写下:
我有想要抚摸的感觉
这是火触碰冰的感觉?
……
文字和文字撞击的编钟
心境与情愫交织的网
那就让风快来吧
快让风来吧
……
同年4月,他成为首届鲁迅文学院文化润疆作家培训班学员。在两个月的学习中,名家授课拓宽了他的视野,让他深刻体会到“写作需要不断突破、创新,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度”。课余时间,他常与诗友去影、王世虎、千也、刘二伟等人围坐交流,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愈发炽热。
在《绿风》诗刊社,前辈的指引让他快速成长。彭惊宇(现已退休)、徐丽萍经常召集年轻编辑交流编刊心得,诗人贺海涛叮嘱他“多出去走,多读经典”。于是,草场上的牛羊、流淌的河流、天边的云影,都成了他的灵感来源。在《额尔齐斯河畔》中,他这样捕捉自然的呼吸:
胡杨的倒影润了水底的石头
羊群咩叫,叫住天上游荡的云
……
额尔齐斯河缓缓地不疾不徐向西走去
上一秒的水去了,下一秒的水又替上
夏天走了,秋天又接上
我的昨天去了,未来又来了
……
从2018年正式提笔,到如今在《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星星》诗刊等刊物发表诗歌上百首,李继强的创作之路愈发扎实。他获得首届《鸭绿江》诗会二等奖、第二届太阳岛冰雪诗会优秀奖等荣誉,作品入选《中国青年诗人作品选》《天山文萃》等选本。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李继强常说:“写作是发现自我的过程,更是观察世界的过程。要不断锤炼文本,勤奋阅读,让作品真正成为世界观的反映者。”
2024年,在兵团第九届青创会“名师带徒”环节,李继强拜《星星》诗刊资深编辑黎阳为师,文学之路再添一盏明灯。正如他在诗中所写:
法桐里的鸟
跳出树叶互相亲吻
写它们的语言,并非我听得懂
我想着肋骨能长出一样的骨头
……
这份对诗歌的赤诚,早已融入他的生命肌理。“你付出多大的热情,就会收获多大的心灵慰藉。”李继强说。文学这朵开在象牙塔尖的雪莲花,在他的坚守中愈发璀璨,而他的诗正像一束不灭的光,不仅照亮了自己,还温暖着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