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应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邀请,法国总统马克龙将于7月8日至10日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并与英国首相斯塔默共同主持第37届英法峰会。这是自2020年英国“脱欧”正式生效以来,首位以国事访问形式踏上英国的欧盟国家元首,也是法国总统自2008年以来首次以如此高规格访英。
此次访问,虽以王室礼仪为引,但其背后所传递出的却是两国在地缘政治深刻调整背景下对彼此关系的重新定位与战略对接,是一次兼具政治象征性与现实合作的外交“重启之旅”。
高规格访问难掩战略焦虑
英国方面对此次访问给予了极高规格:王室接待、议会演讲、双边峰会等安排,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自“脱欧”以来,英国鲜少以如此形式欢迎欧盟国家元首,这本身就是一次对过去外交紧张关系的修复。法国方面也并非纯粹响应邀请,而是借机在欧洲战略调整与欧美关系微妙演变的节点上,主动发出自己的外交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有消息称,美国总统特朗普有望于今年晚些时候对英进行国事访问,如今法国率先登场,无疑是希望提前锚定自身的战略存在感。这种时间点的安排,折射出法英两国对当前国际形势所共有的战略焦虑。
法国方面,面临国内改革受阻、社会关系紧张等多重压力,马克龙在总统第二任期内试图通过外交突破实现政治资源再配置。对法国而言,英国虽已脱离欧盟,但其军事、情报和全球影响力等资源依然是欧洲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在非法移民、乌克兰危机、欧洲防务、非洲事务及气候治理等领域,双方有着高度交集,彼此合作的现实需求反而较过去更为迫切。
而对于英国,“脱欧”并未恢复“自由身”,反而在战略空间上被不断压缩。在“全球英国”愿景受挫、对外政策缺乏稳定支点的情况下,重建与欧洲核心国家的机制性协作,成为摆在斯塔默政府面前的优先事项。法国作为欧盟中最具安全与外交能力的国家,自然成为了英国主动靠近的对象。
多重因素推动法英关系回暖
法英关系的阶段性升温,既有领导人个人因素的推动,也是深层制度与战略格局变化的共同驱动。
首先,当前地缘政治震荡,使法英在安全认知上日益走近。俄乌冲突演化为持久战,中东不稳定加剧,欧洲被迫面对自主安全课题。法国倡导的“欧洲战略自主”理念,与英国谋求重新融入欧洲事务的现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交汇。特别是在特朗普重返白宫的背景下,法英都意识到,不能再将自身安全完全寄托于跨大西洋关系。
其次,左翼政党英国工党的上台为法英关系修复提供了政治气候。斯塔默领导的英国政府在对欧立场上较保守党时期更加温和,与马克龙在多边主义、乌克兰危机、气候议题上的立场较为契合。两人在个人层面也保持着良性互动,使双边外交得以回归正常轨道。
再次,制度层面上,英欧关系已有初步转圜。5月,欧盟与英国举行“脱欧”后首次峰会,宣布重启在防务、移民与战略合作领域的对话机制,这为法英关系重建提供了制度基础。此次马克龙访英的议题重点之一,即是探索在军事能力整合、反恐协作、难民政策等方向上的具体合作路径。
最后,在欧洲防务领域,法英无疑是实力最雄厚的两大力量。作为欧洲仅有的两个拥有核威慑、全球部署能力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国家,两国曾在2010年签署《兰开斯特宫协议》,设想共建联合远征军、共享航母与联合研发导弹系统及核设施等。虽然该机制在英国“脱欧”后一度停滞,但现今的安全环境或可促使双方重启相关合作,以填补美国战略收缩所留下的空隙。
务实合作与象征性修复并行
法英合作虽是现实选择,但分歧仍是无法回避的潜在变量。法国对英国长期以来在外交上“紧随美国”的姿态始终存有戒心,尤其在“奥库斯”引发的潜艇合同争端阴影下,对英国跨大西洋优先战略倾向始终保持警惕;英国对法国推动的“欧洲主权”与安全自主努力,也未必全然认同,在金融监管、市场准入等领域仍坚持自主决策。这种差异在中东、北非及亚太事务的战略认知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双方在区域影响力投射、资源调配优先级等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然而,恰恰是这种“差异中的合作”构成了当前法英关系的现实底色。在欧洲整体战略碎片化、跨大西洋协调效能减弱的背景下,法英关系回暖对于欧洲能否重建自身安全屏障具有标志性意义。而马克龙此访的真正价值取决于双方能否在构建联合防务体系、协同核威慑能力等核心防务领域建立稳定的制度化沟通机制,为关系迈向持久稳定提供支撑。这既是法国对英国战略价值的再确认,也体现了英国对欧洲大陆主动展现“再融入”的战略姿态。
(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原标题:《马克龙访英:欧洲主权与跨大西洋优先战略的战略对接》
栏目主编:刘畅 文字编辑:刘畅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周秋君
上一篇:【报眼】屹唐股份
下一篇:危废资源化项目助企实现“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