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1988年,18岁的刘胜利踏入北京地铁古城车辆段,开启了列检维修工的职业生涯。37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地铁检修岗位,日复一日,默默奉献。他随身携带检修挎包,装载着检修工作中常用到的小工具,这个检修挎包也见证着地铁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与进步。
入职之初,刘胜利便一直跟随师父在检修大库里检修车辆,他从拧螺丝、查电路开始学起,逐步积累经验。有一次,师徒二人在地沟里检修车辆。师父掏出一把十字螺丝刀,轻轻贴紧空压机电机轴承端,侧耳倾听数秒,便果断地断定:“轴承有问题。”当部件被拆开时,刘胜利惊讶地发现,果然是轴承滚珠保持架碎裂了。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检修岗位的重要性——这份工作肩负着千万乘客的安全。他打开随身携带的检修挎包,掏出工作笔记,郑重地写下“精检细修”四个字,并将这四个字铭记于心。直到今日,刘胜利仍然保持着记录工作心得的习惯,笔记本中密密麻麻的心得与经验,见证着他从“想开车”到“守护车”的认知蜕变。
刘胜利在工作中也曾经历过挫折。一次,在检查列车照明系统时,他一时疏忽,没有仔细查看灯泡的连接线路,只是简单地更换了灯泡。结果乘务员试车时,那个位置的灯光再次闪烁。虽然只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但却让他“备受打击”。他深刻反思自己的粗心,意识到在检修工作中,哪怕是最微小的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从那以后,他每次工作都更加认真细致,并自创了一套“全面检查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反复确认,确保万无一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胜利也有了自己的徒弟。他深知传承的重要性,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徒弟杨威在检修列车车门的紧固部件时,对一颗螺丝的拧紧程度拿不准,担心拧得不够紧会影响车门运行安全,拧得过紧又怕损坏螺丝和部件。刘胜利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从工具包里拿出一把老式螺丝刀,一边拧动螺丝一边说:“你看,用这种老式螺丝刀的时候,手能很直观地感受到螺丝的阻力。如果感觉拧起来很轻松,没有那种‘咯噔咯噔’逐渐变紧的感觉,那就说明还没拧紧。而且在拧的过程中要仔细听声音,螺丝拧紧到位时,声音会有细微的变化。”演示完后,刘胜利又拿起电动螺丝刀,对徒弟说:“现在有了这些新工具,工作效率确实提高了很多,但是这个力度还需要咱们自己把握。”他告诉徒弟:“老经验不能丢,新技术也要掌握,两者结合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刘胜利常说:“这些列车就像会说话的老伙计,以前要凑近耳朵听心跳,现在看着屏幕就能摸准脉。”当被问及职业成就感时,他指向一列即将出库的列车:“每次看着列车平稳驶离,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本报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