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最怕的事情:不饿,但嘴巴寂寞
创始人
2025-07-08 00:17:37
0

随着气温稳定在30℃以上,社交媒体和电梯广告再一次被各种减肥塑形、代餐食品所占据。似乎在夏天,每个人都应该更瘦一点,身体的每一寸松弛都在说:你太懒了,你没有为自己的身材负责。

我们习惯性地将减肥失败归咎到意志力不够、执行力太差、控制力太弱。

事实上,造成体重反弹的并不是自律不足;引发暴饮暴食的,也绝不仅是简单的饭太好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已有超过10亿人超重或肥胖。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则指出,情绪压力是现代人肥胖的重要诱因之一。

当减肥成为压力源本身,你很难减肥。瘦,也许应该建立在真正学会快乐的目标之后。

这不是一篇减肥攻略。希望我们能找到一种更温和、更持久的方式,更喜欢自己的身体。

我不饿,只是嘴巴寂寞

现代人的焦虑几乎无处不在。焦虑着无法掌控的当下,焦虑着难以预测的未来。

这种强烈的匮乏感会驱使大脑本能地寻找补偿机制,购物、进食,是最直接、最容易获得安慰的方式。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大脑不停运转,直到深夜,才可以做些什么安慰自己。在时间与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吃点什么往往是摆脱不适感最可行的方案。

一点快乐都没有,起码吃顿好的吧。

尤其在压力状态下,焦虑个体更容易倾向于选择高糖、高脂食物,因为它们最能快速带来愉悦感与安全感。这就是所谓的情绪性进食。

高油高糖的食物会刺激多巴胺分泌,让我们短暂地感觉到满足与被照顾。问题是,这种补偿并不持久。

当愧疚和自责再次袭来,焦虑会更剧烈,反而推动下一轮暴食。久而久之,这种焦虑—暴食—自责的恶性循环越发牢固,一些人甚至会陷入催吐、极端节食等行为,最终患上进食障碍(ED)。

此外,长期焦虑会对大脑的前额叶功能造成损伤,削弱执行功能,降低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在难以完成的任务面前,许多人会选择逃避,将注意力从无法掌控的工作、关系中抽离,转而通过进食这种可控又合理的拖延方式。

当吃东西成为人们从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压力中获得安抚的途径时,节食减肥无异于火上浇油。

本就枯竭的自控力被消耗殆尽后,反弹会更加迅速和明显。

焦虑会让我们与身体失联

如果说情绪性进食是嘴巴寂寞的结果,瘦体素抵抗则会让我们永远感到饥饿。

1、当你焦虑,瘦体素会变得迟钝

瘦体素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向大脑发送能量足够,可以减少进食的信号。

正常情况下,当我们摄入了足够热量,瘦体素就会升高,使食欲下降,进而停止进食,保持相对平衡的体重。

但在慢性焦虑或压力状态下,大脑对瘦体素的感知会变得迟钝,无法准确解读信号。这就是瘦体素抵抗。即便体内瘦体素水平很高,大脑也无法准确接收信号,于是持续感到饥饿。

试想你正开着车,注意到油表指数非常低,于是急切寻找加油站,企图尽快把油箱加满。但你不知道的是,油箱实际上是满的,问题出在油表。瘦体素抵抗就是如此:大脑以为脂肪用完了,其实储备充足。

此外,炎症反应是造成瘦体素抵抗的主要机制。

代表炎症反应程度的是人类体内omega-6与omega-3的比例,比例越高,意味着炎症反应越高。其中omega-6主要来自于玉米、谷物等种子,omega-3则来自于蔬菜藻类以及食用藻类的深海鱼。

我们比过去摄入了更多omega-6,但到底多了多少?

研究表明,石器时期人体内的比例数据约为0.75,而现代人则达到了惊人的53。这意味着,与祖辈相比,除了先进的技术与知识,我们拥有更稀疏的头发、更弯曲的颈椎,以及体内70倍的炎症风暴。

瘦体素抵抗状态下,大脑会不断促使你寻找更多食物,尤其是谷物构成的能量密集型食品,加剧炎症。而炎症又会反向促发瘦体素抵抗,令我们被卷入虚假的饥饿,越吃越多。

2、虚假的饥饿感

焦虑不仅是一种情绪,它更像是一场持久的慢性疼痛,在方方面面影响我们的生活,尤其是睡眠。长期焦虑的人,睡眠质量会更差,入睡困难、夜间易醒。

如果一个人每晚只睡4~5小时,他的食欲激素会大幅上升,而瘦体素则会显著下降。这意味着,睡眠不足也会让人难以感到饱足,而且更偏好甜甜圈、冰激凌等高热量食物。

而这种错位的感受,并不只在睡眠。许多处在慢性焦虑的人会觉得自己动不起来,原因并不是缺乏运动这么简单。焦虑会降低我们对身体的感知力,我们无法判断自己的身体,是过劳疲惫,需要睡眠,还是久坐僵硬,需要走一走。

运动本是我们与身体对话、恢复节律的方式,但当我们与身体的连接断裂,它就会变成一项痛苦的挑战。

饥饿感是虚假的,疲惫感也是混乱的,身体的需求模糊不清。

那么,所谓的控制饮食和坚持运动无异于拿着模糊的地区寻找出路。终点在那里,却摸不到方向。

焦虑会让大脑以为你在“逃难”

反反复复减肥失败后,你也许会觉得这是基因问题。这个判断不完全错,更科学的说法是:体重增长并非因为你吃得太多或是练得太少,而是你的体重定点上升了。

我们生存所必需的能量(脂肪)贮存水平由大脑计算得出,被称作体重定点。它不仅与基因相关,更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压力水平、激素状态等长期因素共同协定的结果。

体重定点理论认为,我们的身体会努力维持在一个特定的体重范围。如果你在节日吃太多,胖了几斤,只要恢复原本生活节奏,不需要节食或运动,体重通常会自然回落,反之亦然。

可问题是,一旦体重定点上升,减肥就难了。

而一个很少人提到的真相是,你靠健身、节食难以撼动的体重定点,却能被焦虑偷偷改变。

慢性压力状态下,大脑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轴)会被长期激活,使得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

皮质醇也被称为压力激素。皮质醇在短期内可以调动血糖、动员能量储备,帮助身体应对压力,但如果长期处于高值,就会对代谢造成影响。

大脑在高皮质醇的刺激下会设定更高体重定点,让身体:

▨ 增强对高热量食物的偏好。

▨ 促进腹部脂肪堆积,保护内脏安全。

▨ 降低基础代谢率与脂肪燃烧的效率。

▨ 增强胰岛素抵抗,维持高血糖状态以应对压力。

数万年前,我们就已经是现在的模样了,无论我们身在通勤路上,还是打猎途中,对大脑来说并无二致。所以,大脑无法理解现代食物的丰富甚至过剩。当我们处在压力状态时,大脑会误以为猎取食物变得艰难,于是更加勤勉地储存脂肪,调高体重定点,为不存在的饥荒做准备。

简单来说,就是高压之下,大脑以为你遭遇了非人的虐待,所以开启极限生存模式,储存能量,使你能够活下去。

所以减肥要对抗的,并不是脂肪,而是一个失去安全感的大脑,以及被调高了阈值的身体。

如何重建身体的安全感

大脑是最精明的会计,靠自制力与它硬碰硬往往会落得一败涂地。所以,比起立刻禁糖、禁油和高强度运动,更重要的是让身体和大脑恢复安全感,回到稳定状态。

1、识别情绪性饥饿

很多时候,让你吃东西的并不是饥饿感,而是做不完的工作、无聊或者孤单。

所以在想吃东西前,不妨问问自己:我现在是真饿吗?

如果不是,那么为自己安排一次按摩,或与朋友电话叙旧,让你更舒适快乐。

这样的自我觉察能够将情绪需求与进食需求区隔开,是打破暴食循环的第一步。

2、进行长期主义的身体照顾

节食、跳操的效果来得很快,但身体真正的修复却是缓慢的。

比起体脂秤上的数字,每天起床的感受、睡眠时长、精力和情绪才是更能体现身体状态的指标。

研究者发现,睡觉、锻炼、音乐、按摩、跳舞,甚至大笑都能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

所以,让自己快乐一点,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身体照顾。

只有当身体处于平衡、安全的状态时,食欲才会稳定,睡眠也才会恢复正常,代谢才能听得懂你的努力。

希望你在追求改变的路上,不是对自己越来越苛刻,而是越来越明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专网通信案”启动刑事追责,造... 7月7日晚,瑞斯康达公告称,7月5日公司收到相关人员家属通知,因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根据...
美国得克萨斯州洪灾已造成至少1... 新华社休斯敦7月7日消息,美国得克萨斯州地方政府7日发布的消息显示,4日因暴雨引发的洪灾已经在得州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适用...   本报讯(记者 张文礼)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适用问题执法指南(一)》(...
党建引领绿色转型 □陈永 本报记者 江岱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快,以碳排放为核心的绿色贸易壁垒逐渐成为国际...
酒企高层密集调整 行业深度变革... 近期酒行业掀起高管变动潮,金种子酒、华润啤酒、洋河股份三大酒企相继宣布核心管理层更迭。此番变动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