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投喂”大闸蟹、余村解码“竹生态”,上海高校研学“走出去”“请进来”
创始人
2025-07-07 19:57:02
0

从竹编技艺的现代转化到茶道美学的国际表达,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来自英国、德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20余名国际师生与30余名东华大学师生组成暑期实践团队,走进浙江安吉余村,开展“生态时尚全球合伙人工作营”,以实地调研、文化体验、创意设计等形式,探索可持续时尚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余村解码“竹生态”,台湾投喂大闸蟹……时值暑期,上海高校研学“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让青年学子跨地域跨文化互学互鉴,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中外学生团队制作的竹编作品。

【“以竹代塑”设计竹编灯具】

在“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的余村,各国大学生走进竹印象博物馆,只见竹编器具、竹雕艺术在光影中诉说着千年竹文化。中外学生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竹编技法,在穿、插、绕、贴的实践中,沉浸式感知中国非遗的匠心与温度,并基于前期调研积累,围绕“两山”理念和“以竹代塑”倡议设计竹编灯具。“从《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哲思中,我们小组汲取灵感,通过竹竿和竹丝编织的经纬结构形成视觉联结,寓意全球协作的纽带。”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2024级本科生詹雅雯说。

国际学生体验茶道。

安吉白茶集团内,中外学生在专业茶艺师指导下执壶品茗,切身感受“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走进白茶园,聆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讲述白茶产业从无到有的奋斗历程,感悟“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中国式乡村振兴实践。这支国际化的研学队还来到马吉村,村书记徐滨分享村里通过古宅活化、非遗体验、田园研学等创新模式,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经验,留学生对此赞叹不已。“这不仅是发展农业,更是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民生福祉的智慧。”来自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白俄罗斯留学生达莉亚感叹。

“思政下午茶”现场。

怎样在田野开画室?如何在乡间修宠物乐园?中外青年围坐一起,畅谈安吉余村未来发展。来自新加坡的夏洛特(Charlotte)感慨:“安吉完美融合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这些经验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鲜活范本。”值得一提的是,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将“思政下午茶”网络栏目也“搬进”余村,中外青年交流驻村实践,解读“余村密码”。

中外学生学习“非遗”。

【苗栗蟹塘续写鱼水之情】

宝岛台湾苗栗,蝉鸣穿透稻浪,后龙溪的活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作为“专项班”,上海海洋大学元鼎卓越农林创新班师生组成“现代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台湾研学团”,带着“知农爱农兴农”之心,从桃园机场到南庄蟹塘,从大闸蟹养殖基地到台湾海洋大学,串联起两岸水产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里的蟹苗,是我们上海海洋大学提供的;饲料配方,也是我们团队研发的。”在南庄乡大闸蟹养殖场,负责人指着一池青背白肚的蟹苗,向专项班学生介绍。这句话,揭开了一段跨越多年的“蟹缘”——2011年10月15日,上海海洋大学与苗栗县政府签署《中华绒鳌蟹养殖科技合作协议》,这是祖国大陆第一次向台湾输出农业技术,开创了两岸农业合作的范例。次年起,上海海洋大学先后派出以王春为主要负责人的多位专家前往苗栗县进行技术指导。在老一辈专家努力下,苗栗县逐步掌握了“活水养殖”“水草共生”等核心技术,大闸蟹养殖从零星试养发展为台湾淡水养殖的“金字招牌”。

蟹塘里的“实战课”,正值蟹苗蜕壳关键期。“蜕壳期死亡率高怎么办?”“水源农药污染如何检测?”学生们围在蟹塘边,抛出一个个课堂上未曾遇到的难题。蟹塘负责人掏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上海海洋大学技术团队首次来场指导时的笔记:“蜕壳期需增加水草覆盖,减少应激;饲料需添加钙磷……”而今,这些经验被专项班学生用手机拍下,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料。

“以前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总觉得‘蜕壳期管理’是课本上的概念。”专项班学生米嘉乐蹲在蟹塘边,观察着水中若隐若现的蟹壳,“今天看到养殖户用水下增氧系统精准调控溶氧量,才明白理论要落地,得蹲得下田埂,看得懂水色。”说话间,王春老师弯腰捡起一片蟹壳,指给学生看:“你们看,壳薄而透亮,说明钙磷补充到位。20年前我教老乡们在饲料里加鱼骨粉,现在他们已经能根据蜕壳周期精准配比了。”

在头屋乡蟹农技术交流会上,学生们结合实验课中“有机化学提取”“水产动物病害”等知识,与蟹农探讨“生物防治替代抗生素”“改进蟹笼捕捞装置”等方案。“这些娃娃问得专业,提的建议实在!”养蟹人家的老夫妇感慨,“当年上海的专家也是这样,带着我们一点点调配方、改技术,现在轮到他们的学生来教我们新招了。”在台湾海洋大学水生动物学中心,研学团与岛内教授交流时,一份特殊的“传承清单”被翻开——从2012年首批蟹苗抵台,到2013年“活水养殖技术”推广,再到2025年专项班学生带来的“AI水质监测”“区块链溯源”等新思路,两代水产人在两岸蟹塘里写下共同的成长史。

【“耳蜗女生”赴日逐梦公益】

每个学子的海外研学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即使在无声世界也能聆听生命共振。本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泰隆之星”日本千叶商科大学暑期研学项目启动,一位特殊的学生代表用沉稳的语调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她就是金融科技学院2022级学生刘育辛。作为先天性耳聋患者,她下月计划以受助者身份奔赴日本参与研学。戴着人工耳蜗的刘育辛,不仅是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首位参与跨国研学的听障学子,更用行动勾勒出“从受助到助人”的生命画卷。“每一份支持都像光,照亮我前行的路。”刘育辛表示,从国家助学金到研学项目资助,这一份份温暖让她逐渐走出自卑。

左四为刘育辛。

身为《益耳—聆心启航 听障青年就业服务一站式平台》项目创始人,她与搭档徐佳丽带领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从514万支参赛队伍中突围,斩获高教主赛道铜奖,实现了学校在此项赛事中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原来,听障青年就业服务一站式平台的项目团队,由来自金融科技、审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8名本科生组成,她们研发“益耳”综合服务平台帮助听障群体打破信息壁垒,通过构建“小程序+网站+公众号”三端联动体系,集成“益耳智库”“职前引航”及“个性化咨询服务”三大核心功能,为听障人士平等融入社会提供信息科技支撑。

刘育辛在前排右一。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个聚焦听障群体的服务平台已帮助300余名听障青年获得职业技能培训。“当我第一次通过手语翻译听到受助者说‘找到了人生方向’时,突然明白公益不是单向给予,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共鸣共振。”刘育辛始终珍藏用科技打破信息壁垒的创业初心。“我的人生像一条被照亮的路,现在我也想成为掌灯人。”

刘育辛的成长轨迹,是一个“受助-自助-助人”的完整闭环。在她列出的“研学清单”中,“建立残障青年国际交流档案”尤为醒目。她计划将日本高校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经验带回国内,融入“益耳”项目的服务体系。“我想看看不同文化语境下,残障群体权益保障的实践差异。”此次,她还计划在日本高校开展残障权益主题分享,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中国青年的公益担当。“当人工耳蜗捕捉到不同语言的声浪,我突然理解了,跨越障碍的从来不是声音,而是心与心的靠近。”

原标题:台湾“投喂”大闸蟹、余村解码“竹生态”,上海高校研学“走出去”“请进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文博日历丨吹响它,仿佛回到了童... 有一种童年叫放暑假啦还记得你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吗?有一个玩具你肯定玩过“吁——”三个看点带你认识清孔...
洪汇新材聘任48岁王瑶瑶为内审... 7月8日,洪汇新材公告,聘任王瑶瑶女士为公司内审部负责人。资料显示,王瑶瑶女士,1977年3月生,中...
唐探丨“红黄蓝”的增色和褪色 四川在线记者 唐泽文前几天同事在美团和阿里平台分别下单了一份一模一样的外卖订单,价格分别为47.1元...
金道科技聘任36岁朱伟刚为职工... 7月8日,金道科技公告,聘任朱伟刚先生为公司职工代表董事。资料显示,朱伟刚,男,1989年11月11...
锴威特聘任34岁陈锴为非独立董... 7月8日,锴威特公告,聘任陈锴先生为公司非独立董事。资料显示,陈锴先生,1991年出生,中国国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