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summer
你是否也陷入这样的矛盾?在798拍照打卡却不懂艺术的真谛,给孩子报满补习班却对实际效果缺乏深入了解,也有人看到海外购房热,一股脑也加入购买,却根本不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当打卡取代体验,当消费淹没意义。我们正把生活过成一场「符号展演」:追求可晒的成果、可量化的标签、即时满足的认可,却与艺术、教育、生活的本质渐行渐远。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曾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消费不仅仅是购买物品或服务,更多的是消费物品所代表的符号和意义,即所谓的“符号消费”理论,人们希望通过“消费”来构建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事实上,在现代消费主义和社交媒体驱动的社会中,这种行为模式背后恰恰反映了人们对符号价值的重视超过物品本身的实质价值、以及对短期回报的追求超过了长期个人成长。我们为何会陷入“符号消费”的怪圈?
PART 1 当社会进入景观化
当今社会的景观化倾向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不仅没有减弱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并且随着商业化的深入,中国社会的景观化也变得越来越直观,也就是越来越肉眼可见。比如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以影像形式广泛传播,而它们正是割裂表象与本质的手段。
表面上看大众似乎获得了更多的有用信息,事实上却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信息无法传达给受众。景观完全是个幌子,它处心积虑地揣摩着人们的心思,获得人们的认同,诱骗并奴役着大众。
事实上,无论是集中的景观(Concentrated Spectacle)、弥散的景观(Diffuse Spectacle),还是综合的景观(Integrated Spectacle),都是社会手段。
在《景观社会》一书中,作者德波强调批评,他认为“世界已经被拍摄”,与马克思分析的商品社会相比,这是一种役人于无形的更加异化的社会。之所以说奴役,是因为甘于停留于表象而无意探究本质的人在今天显然要比以往要多。
在这一意义上,本书秉承了先锋派艺术理论遗产,又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血脉相联。
荐书:《景观社会》作者: (法)德波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译者: 王昭风
PART 2 当工作被网络所侵袭
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在即时通讯软件的尖叫中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你看起来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但你的忙碌真的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吗?
本书作者、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创立的“深度工作”概念,其含义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而正因为当前社会深度工作能力的日益稀缺,其与经济成功的关系也变得日渐紧密起来。
本书的所有讨论也围绕 “深度工作”而展开,全书共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客观地分析了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则系统地传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如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进程、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远离社交网络等。
作者还强调,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浮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
荐书:《深度工作》作者: [美] 卡尔·纽波特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原作名: 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PART 3 当技术改变思想
技术,是一个异常美丽的主题,它不动声色地为人类创造了财富,成就了经济的繁荣,改变了人类存在的方式。尽管技术如此重要,却少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深入思考技术。
我们了解技术的原理,却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我们深思技术的意义,追问技术到底能否决定人类的历史,但是关于“技术”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并没有达成共识。
《技术的本质》一书作者布莱恩·阿瑟提出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观点:技术是“活生生”的,它有自己的进化方向,也有自己的“行事”逻辑,甚至技术自身正在变为“生物”。技术在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本书构建了关于技术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技术的本质及其进化机制,是技术思想领域的开创性作品,帮助我们重新看待科学、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荐书:《技术的本质》作者: 布莱恩·阿瑟
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 湛庐文化
副标题: 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
原作名: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What it is and how it evolves
译者: 曹东溟 / 王健
PART 4 学会驾驭自我思考
50 年前,人们以为我们能驾驭自己的思想。但事实上,我们的行为常常受到许多无法看见的因素所影响。我们虽然身处生活这场游戏之中,但对游戏的机制却不理解,偏见常常导致我们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的感知和记忆并不可靠,对于自己心理状态的感知和记忆尤其不可靠。
关于人类自身还有许多未知之谜,对于自己,我们了解得其实不多。卡尼曼就如思想的拓荒者,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点。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荐书:《思考,快与慢》作者: [美国] 丹尼尔·卡尼曼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Thinking, Fast and Slow
译者: 李爱民 / 何梦莹 / 胡晓姣
PART 5 学会进入心流状态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
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荐书:《心流》作者: [美]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