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一曲旋律激昂、朗朗上口的《地道战》,唤起多少人对抗战岁月的回忆。位于顺义区龙湾屯镇的焦庄户村,几十年来一直保留着地道战的痕迹。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弯腰走进800余米的地道,幽深曲折的“地下长城”在脚下蔓延,陷阱、“棋盘路”、锅台出入口等设施逐一展现在眼前。这座承载着冀东抗日根据地军民智慧的地道遗址,将历史场景与现代技术融合,让红色记忆焕发新生。
“钻地道”体验再度回归
今年“五一”假期,改造提升后的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重新向公众开放,“钻地道”体验再度回归。穿过暗门,观众行走在地道中,微弱的灯光照亮了前方狭窄的通道,陷阱、会议室、储藏室等设施呈现在眼前。幽暗的地道如同一条时光隧道,带人们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展厅内新增的互动装置同样吸引了观众的驻足。站在互动沙盘前,焦庄户地下网络如毛细血管般舒展:11.5公里地道连接四村,翻板盖口、暗设排水、气孔通风构成防御系统。不过,由于自然塌方、土地开发等原因,目前保存下来的原始地道长度约为830米。而在H5小游戏里,观众可以“亲手”盖上凹形翻板,模拟面对敌人进行水、火、毒气等破坏时该如何应对。
据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地道战并非焦庄户独有,最初发源于晋察冀边区保定清苑的冉庄。1944年,时任三通顺联合县教育科科长的徐进到顺义焦庄户推广冀中地道战经验,对焦庄户地道升级改造。如今,纪念馆内还陈列着徐进的照片。
据悉,在抗战初期,为了临时躲避敌人的搜捕,焦庄户村民在自家相对隐蔽的地方,挖建了一种“口小、肚大”的单人隐蔽洞,俗称“蛤蟆蹲”。但这种隐蔽洞有一个致命缺点,一旦被敌人发现只能束手就擒。随后,村民把全村的单口隐蔽洞串联在一起,形成了洞与洞相通的直通式地道。在徐进的指导下,地道内又加装了大量生活设施和战斗设施。其中最典型的防御设施是翻板,它的形状呈“凹”字形,两端各有一块木板,人通过后,把木板盖上,掩上黄土,洒上清水,可以起到“防烟、防水、防毒”的作用。
军民联合构筑铜墙铁壁
展厅内,一张泛黄的党员登记表上,“熄火村”三个字依稀可见——这是当年焦庄户村的秘密代号。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面对凶悍日军,在冀东抗日根据地的焦庄户,联合群众打‘持久战’,巧妙利用地道与敌人斗争。”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马福。当时40岁出头的村民马福秘密入党,成为村里第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全村对敌斗争的带头人,他在家中成立“焦庄户村党支部”。如今,在纪念馆民居区域,就有一间房屋复原陈列了马福居所的场景。而在纪念馆一层展厅里,则展示了一张焦庄户党支部成立旧址的照片。
在马福的带领下,焦庄户村逐步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发展民兵、妇女救国会、儿童团、农民协会等群众组织。展厅陈列柜里,一封插着三根鸡毛的信件静静地躺着,这是当年儿童团或妇救会成员传递紧急情报的“密码”。曾雍雅将军的相机、卫生所使用的针管、民兵自制的地雷、妇女为支援前线制作的鞋袜……丰富的展品成为军民联合的有力见证。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这段话,也是焦庄户村的真实写照。
土地改革调动农民投身革命
展厅内,用不大的篇幅介绍了焦庄户土地改革运动。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徐焰少将曾在《解放军为什么能赢》一书中提到,中国农民最期盼的是土地,赢得农民支持的关键是解决土地问题。
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完善减租减息政策。彼时,焦庄户农民深受高租息剥削,生活困苦。该政策实施后,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增加了粮食储备,极大调动了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将减租减息改为“耕者有其田”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农民投身革命和生产的热情。展览现场,农民丈量土地、翻身农民在分得的土地上插界标等照片,生动展现了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焦庄户军民对敌作战150余次,俘虏敌人60余人,击毙击伤敌人130余人。由于战功卓著,被东部顺义县人民政府授予“人民第一堡垒”的光荣称号。
战争年代,大家邻里守望、一致对外。如今,1400余名村民过着宁静的生活。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树影婆娑,两侧红色的文化墙,继续向世人讲述着“人民第一堡垒”的故事。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