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用AI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哪些教学环节可以交给AI,哪些必须亲力亲为?面对00后的学习习惯,教师如何跟上变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领域,大学文学课堂正迎来新一轮变革。AI不仅重塑了教学形态,更在学科知识传授、思辨能力培养、跨学科融合等方面开辟了新路径,为文学教育注入新活力。
不久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师生对话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4位分别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创意写作和论文写作的老师,与他们的学生展开了一场对话。大家围绕“AI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课堂”这一话题,充分讨论文学教育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和困境。笔者认真聆听了这场对话,有如下几个突出感受。
AI融入青年一代的学习、科研与生活,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不论是年龄稍长的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季剑青,还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90后讲师刘欣玥都认为,AI在某种程度上把师生拉回到同一起跑线,给师生提供了共同学习的契机。在利用AI检索信息、整理材料、激发灵感等方面,传统文科教育背景出身的老师并不比00后学生掌握得更多。季剑青回忆自己多年前读大学时的情形,“那时候的中文系课堂是‘古典’的,老师从头讲到尾,还要配合板书,我们学生会比较,哪位老师的板书好看。”如今的文学课堂不仅多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有了更多的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几乎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在中文专业教学与学习中巧用AI,成为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融入AI,可以激活学生的自主探索热情。刘欣玥在自己今年的当代文学史课上给学生留了一项作业,选一个你喜欢的表情包,然后模仿“第三代诗歌”的风格创作一首诗,再针对这首诗写一篇评论。不论是写诗,还是写评论,都可以借助AI,但要注明AI的参与度,并说出AI参与的体验如何。比起常规的论文,这份“文学史+创作+评论+AI”的“套盒式”作业很受学生欢迎。大家不仅要学习文学史,搞清楚“第三代诗歌”是怎么回事,还可以从自己的情绪体验出发,用AI辅助写出一首诗,并练习评论写作。教授创意写作的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讲师樊迎春,也不回避AI的出现对写作的影响。在她看来,学生可以通过与AI对话,获得点子或灵感,但最后完成一篇完整小说的创作过程是AI替代不了的,因为写作处理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使用AI实际上是一种“对话”,它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朋友,回应着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种对话和交互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激发,也更能看穿AI的长处和短板。
在AI面前,教师的作用和独特性更加凸显,学会合理利用教师和AI两种学习资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静在教授论文写作时觉得最困难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论题,她将其称之为“研究者的核心能力”。在她看来,发现问题是“从0走到1”的过程,学生需要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找到的“真问题”去驱动论文写作,而这是很难借助AI完成的。一些参与讨论的00后学生也表示,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教授方法,从师长们的身上看到的治学之路往往深具启发性。李静的学生杨佳琦提到:“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对个体生命的深度观照,对文化存续的深层守护,是教师带给学生的最大财富。”与此同时,和服从性强、善于讨好用户的AI相比,老师的中肯意见和批评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当然,AI的长处也显而易见,它具有高超的学术资源调度能力,可以全天候为学生服务,学生与AI交流起来也更加无拘无束,尤其是对内敛和社恐的学生而言。
总体而言,听了这场近5个小时的讨论,大家对AI融入文学教学的态度是积极和包容的。在人文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当下,我们看到的是人文精神的传承与高新科技的应用并行不悖,双向奔赴。
原标题:AI融入文学课堂,师生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