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徐鲁青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斯人斯土》
张冠生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4
这是一部关于费孝通的传记,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编年。作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重要奠基人,费孝通在学术、政治与社会之间多重身份的转换,映照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
书中围绕他近百年的人生轨迹展开,从早年的医学转文、留学与学术开启,到1949年后的政治参与与民族工作,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学术生命”,梳理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选择与转折。
他的一生横跨学术与政治,关注中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无论是对乡土中国的持续关注,还是对民族地区的实地调查,其经历为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权力与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切面。
《树》
[日]幸田文 著 史诗 译
未读·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5-6
“铁道沿线的一簇簇野绀菊绽放出深邃的紫色,旅馆玄关旁边种着日本花楸,鲜红的果实垂在子房下,压得枝丫沉甸甸的,秋天正在走向最热烈的时刻。”
本书记录了已故日本作家幸田文在13年间与树木的15次“ 交流”。她以一双极具洞察力的眼睛凝视着树的来路和归处,从日本最北的北海道,到最南的鹿儿岛,书写了生命的流转与感悟。倒木更新的鱼鳞云杉、沉默的巨杉和形态变化的扁柏,在这些树木的生命历程中,她探寻生命的意义与时间的痕迹。
幸田文是日本20世纪广受尊敬的随笔作家与小说家,小说家幸田露伴的次女。她24岁结婚,十年后离婚,带着女儿住在父亲身边。她的作品曾获得日本文学界重要奖项,代表作有《黑色下摆》《流浪记》《斗》《父亲》《弟弟》《麻雀手册》等。这是幸田文的作品首次引进中国。
《发明西方:十四个人生跨度的新历史》
纳奥兹·麦克·斯威尼 著 郑昕远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5-6
“西方”从来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存在的概念。传统观点倾向于把西方文明想象成一条自古代希腊罗马以来贯穿古今的文化谱系。可如果,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呢?
西方文明的宏大叙事无处不在。本书作者纳奥兹·麦克·斯威尼意识到这一点时,是当她在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查阅资料,看到十六尊铜像从镀金穹顶俯视着读者——从摩西、柏拉图到莎士比亚、牛顿,再到美国的发明家们。这个精心设计的空间暗示:我们正继承着一条从古希腊延续至今的线性文明谱系。
作为混血女性,她首先感到格格不入,继而思考:这些白人男性精英真能代表西方历史的全貌吗?教科书常将西方文明描绘为从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火种",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传到美国。这种线性史观掩盖了历史的复杂性,却通过教育体系不断强化,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默认框架。
《西方的发明》通过14位历史人物的故事,重新梳理“西方”这一概念的起源与变形。“西方”是如何被发明的?它是如何一步步被用来为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辩护的?
《穿衣自由?时尚背后的文化与抗争》
[美] 韦罗妮克·海兰(Véronique Hyland)著 任瑞洁 译
野spring·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5
“口袋的缺乏是对女性施加的‘粉红税’之一,迫使女性花额外的钱购买手袋。尽管男女都可以使用包袋,17世纪产生的分界至今依然存在——男装内侧缝有口袋,而女性则需携带外部‘口袋’。”
为什么穿衣这件事总是被拿来评判女性?为什么我们以为的“风格自由”,其实早已被定义?这本书透过具体案例与时尚史,讨论女装为何总缺口袋、穿裙为何被解读为“性别姿态”、穿裤为何曾是抗议行为。作者韦罗妮克·海兰长期从事时尚评论的工作,她在书中提出:无论是职场正装、牛仔裤,还是吊带背心,穿衣从来不只是个人选择,它始终牵连性别、阶级、权力与消费结构。那些看似“舒适”“中性”“反时尚”的风格,也未必真能逃离规训。
《葛饰北斋:近代日本的天才画狂》
[法]亨利·福西永 著 张露微 译
拜德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5-6
葛饰北斋从小喜爱描绘物体形态,一生经历多次改名和迁居,改名30次,搬家93次,生活中曾遭遇贫困和社会排斥,但持续进行创作。尽管早年有大量作品,但他本人认为70岁以前的作品尚不成熟。73岁后,他开始深入观察自然界动植物的结构,致力于更准确地表现对象。75岁时他立下目标,希望在百岁时达到艺术上的理想境界,并以“画狂老人”自称。直到临死前,他还感叹地说:“我多么希望自己还能再活多五年,这样子我才有时间尝试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
本书是法国艺术史学家亨利·福西永对葛饰北斋艺术生命的介绍与评析。第一部分探索了北斋的生命历程,阐述了出身葛饰区的农民,通过学习雕刻版画、日本各流派绘画技艺、西方艺术与透视知识,成长为一名浮世绘艺术大家。第二部分则分别从灵感、画风、色彩三个角度切入他的作品,画作主题多样,从富士山、巨浪到妖怪和日常生活场景,体现了江户时代浮世绘的丰富内容。
《危机、改革与崩溃:元明清七百年的金融秩序》
于晓华 著
中信出版社 2025-3
我们对古代中国的印象,似乎总停留在一个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庞大帝国,你是否想过,全球化如何影响宋元兴替?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白银,竟是明朝万历中兴的重要推手,马尔萨斯陷阱为何会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以及金融杠杆又是如何撬动甲午战争的结局的?
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学教授于晓华的这本《危机改革与崩溃》,将元、明、清七百年的兴衰,置于全球贸易、货币战争与制度演进的背景下。从元代灵活的“斡脱商人”金融体系,到清代“康乾盛世”背后无法摆脱的“马尔萨斯陷阱”与内卷化压力,再到北洋水师并非败于船炮,而是败于日本已经建立的现代金融制度。本书用金融逻辑剖析了王朝更迭背后那些被忽略的经济力量,为理解历史的周期与当下的变迁,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我们宇宙卷曲的一侧》
[美]基普·索恩(Kip Thorne) [美]莉娅·哈洛伦(Lia Halloran)著 陈学雷 译
湛庐文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6
如果宇宙有另一面,那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宇宙卷曲的一侧》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电影《星际穿越》科学顾问基普·索恩长期研究关于在遥远宇宙中的弯曲时空——“我自己喜欢称之为‘宇宙卷曲的一侧’。”弯曲的一侧包括了:碰撞的黑洞、坍缩的虫洞,以及极微小的引力波和扭曲的涡旋,这些空间都呈现我们未曾想的宇宙。
这本书由他与艺术家莉娅·哈洛伦共同创作,哈洛伦用画笔描绘了它们的样貌,科学概念与艺术表达在此交汇。
《克服焦虑危机:焦虑症与恐惧症治疗手册》
[西] 佩德罗·莫雷诺 [西] 胡里奥·C. 马丁 著 陈晨 译
创美工厂·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5-6
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各类主要精神障碍中,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甚至超过了抑郁症。中国成年人中,任一种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高达7.6%。《克服焦虑危机》讲述了焦虑和惊恐发作的急救措施、焦虑危机的诱发因素,并且介绍了克服焦虑的方法,比如“更换芯片”和“暴露疗法”。
作者结合临床经验与实际案例,强调了我们的想法在焦虑障碍中的影响,他提出了“焦虑煎蛋理论”,将蛋黄比作不可避免的痛苦(例如失业),而蛋清则象征着自我强化的病态担忧(如“如果永远好不了怎么办”),治疗的核心在于“剔除蛋清”,即消除无谓的焦虑——焦虑往往源于对威胁的过度预期,而应对焦虑不仅是情绪调节问题,更需要日常的思维训练与行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