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仲夏的天桥沟,清新的空气裹挟着草木的芬芳沁入心肺。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在地面洒下斑驳的光影。
此刻的天桥沟,充满了生机与宁静,走在抗联小路上,风掠过山谷时,松涛阵阵似呜咽,又似冲锋的号角,恍惚间,林间似乎又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战士们震天的呐喊,让人不禁驻足凝望。
这片宁静祥和的山水,曾被杨靖宇将军和抗联战士们的热血深深浸染,他们用生命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烽火淬炼的英雄土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国民党中央政府和东北军错误判断形势,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整个东北百万平方公里大好河山,不到半年的时间全面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于日寇的淫威。1936年2月20日,东北抗日武装联合发表宣言,对抗日武装进行整编,统一领导,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东北抗联及其前身的抗日武装孤悬敌后,在武器简陋、缺衣少食,兵员严重不足等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在深山密林、冰天雪地里与数十万日伪军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开辟了全国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
1934年,杨靖宇所率的抗联第一军军部就曾设在天桥沟,他们在这里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抗战。第一军的战士们以天桥沟为抗日根据地,积极与日寇作战。杨靖宇与赵尚志领导的在北满作战的抗联第二路军遥相呼应,形成了“南杨(靖宇)北赵(尚志)”两大抗联主力。他们多次冲破敌人的围剿,不断袭击敌人的据点,破坏敌军事设施,给盘踞在东北的日伪军以极大的威慑和沉重的打击。
红色记忆的当代传承
夏日的天桥沟宁静秀美,然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如今的天桥沟因地制宜,将红色历史与绿色生态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发展之路。
为了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抗联精神,天桥沟按照当年四平乡政府的原样复制了四平乡政府的旧址,还原了东北地区第一个乡级红色政权的风貌。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骅告诉记者,四平乡政府成立后积极发动群众,为抗联做了大量的筹集粮食、输送物资、输送兵员、救治伤病员、侦察敌情等工作,并发动群众成立反日会、儿童团、妇救会、自卫队、农会等组织,配合抗联作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卢骅介绍,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里,有一部分女同志,她们大多在后勤部队工作。金秀花就是其中著名的女英雄之一。金秀花时任特务连指导员,主要负责收集情报,审讯和管理俘虏,保护抗联一军后勤部队安全,修建秘密营地等。
“当年这些密营多修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处。”卢骅介绍,密营为部队提供供给、联系群众、与敌人长期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天桥沟通过红色旅游的开发,修复了20多处位于深山中的抗联密营等战斗遗迹,这些历史遗迹让人直观感受到当年战斗的艰辛与残酷。“重温抗联将士在极端艰苦条件下顽强斗争的历史,是对先烈最深切的告慰,也是对伟大抗联精神最有力的传承。”卢骅说。
红色引领下的振兴之路
沿着蜿蜒山路前行,抗联密营遗址诉说着烽火岁月,现代化的生态度假区游人如织,新建的民居错落有致。曾经“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贫困山区,如今正讲述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红色基因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为天桥沟发展指明方向。曾经,天桥沟交通闭塞、生态脆弱、产业匮乏,让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以前人均年收入1000元左右,住的是‘拄棍房’,走的是泥巴路。”双山子镇黎明村季德增回忆道。2009年起,当地党委、政府立足资源禀赋,以红色旅游为主线,以绿色生态为基底,全力打造中高端生态康养度假胜地。如今,天桥沟森林公园、四季滑雪场、玻璃天桥等一批文旅项目相继落成,形成“春踏青、夏避暑、秋赏枫、冬戏雪”的全域全季旅游格局,年接待游客量屡创新高。
旅游火起来,村民富起来。在景区带动下,周边200多家农家乐生意红火,特产零售、民宿服务等业态蓬勃发展。村民张大姐经营的农家院,旺季日营业额超万元,“以前种地一年收入几千元,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端稳‘旅游饭碗’。”数据显示,景区稳定吸纳340多名村民就业,旅游旺季带动就业超千人,双山子镇人均收入较10年前增长10余倍,昔日破旧的“拄棍房”早已变成窗明几净的现代新居。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天桥沟所在的宽甸满族自治县,还探索出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作为珍稀野山参重要产区,当地创新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构建起野山参种植、科研、生产、营销全产业链。如今,5万余亩种植基地绿意盎然,现存苗量约1亿株,成为全球最大的野山参生态保育区,既保护了濒危物种,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从穷山沟到生态旅游胜地,从贫困山村到振兴样板,天桥沟的蝶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我们将继续做好红色旅游、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这三篇文章,让天桥沟的天更蓝、山更绿、百姓生活更红火。”双山子镇党委书记孙世杰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