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陈 曦 姜鹏飞
通讯员 贝雅芸 王洪祥
【调研地点】嘉兴市区甪里街民丰特种纸股份有限公司、民丰特纸海盐新厂区、民丰冶金片区。
【项目名片】2020年5月,嘉兴市区民丰冶金片区纳入嘉兴中心城市有机更新规划。
面对百年老厂区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民丰特纸启动转型升级战略,规划建设海盐新厂区,实现产能新布局。2023年,公司正式实施产能平移项目,至上月底,已经完成全部产能平移项目建设。
今年3月31日,冶金片区先开区127亩修缮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民丰冶金片区更新进入新阶段。
【蹲点时间】6月24日至7月3日
7月1日清晨,阳光格外耀眼。
当2025年下半年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老厂房的玻璃窗,章凌琰像往常一样走进南湖畔的民丰特种纸股份有限公司的涂布车间。
4米多高、20米长的涂布机静静矗立,往日的轰鸣声已归于沉寂。这位在民丰特纸七分厂工作了20年的副厂长,轻轻抚摸着机器斑驳的外壳,指尖划过那些熟悉的纹路,每一道都镌刻着他们共同奋斗的痕迹。
“老伙计,今天真的要说再见了!”车间里传来了章凌琰的呢喃细语。工人们凝视着这台陪伴了他们整个青春的机器,每一眼都透着不舍。
有人偷偷抹了把脸,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
甪里街70号,这座承载百年历史的老厂,每一块斑驳的砖墙、每一台沉默的机器,甚至墙角的一株草木,都凝结着几代民丰人的青春和热血、奋斗与记忆。
从这天起,民丰的脉搏将在23公里外的海盐新区强劲跳动,也奏响了城市产业蝶变的新乐章。
百年岁月在斑驳厂房刻下的印记,也将融入每个民丰人的血脉。随着老厂房最后一条生产线停止运转,崭新的智能生产线正在书写百年民丰的重生故事。
这场从嘉兴到海盐跨越时空的产能迁徙,不仅记录了一个民族工业品牌的坚守与蝶变,更见证了传统制造业在城市更新中的华丽转身。
百年记忆是搬不动的乡愁
6月23日,在空荡的办公室里,董事会办公室宣传干事卢莹将泛黄的文件夹竖直摆好,指尖在烫金标题上停留片刻,“当年为了这个方案,我们连续熬了两个大夜。”
“叮——”金属推车碾过地板的轻响惊醒了回忆。卢莹抬头时,正撞见同事抱着一摞档案走来。“目测还有5箱。”说话间,她小心地将一沓《民丰报》塞进纸箱夹层。窗外的蝉鸣忽然轻了,仿佛也在倾听这个关于告别与新生的故事——那些被存档的,不仅是泛黄的纸张,更是一个团队奋进的足迹。
2012年5月,卢莹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民丰特纸第三造纸分厂,在测浆工段做一名测浆员。3年后,董事会办公室招聘,卢莹转岗到了董办从事宣传工作。
空余时间,她时常翻阅民丰特纸过去的内刊。在“步鑫生旋风”席卷全国之前,嘉兴企业改革大幕就已经拉开。创办于1923年的民丰,是中国民族造纸工业的一面旗帜,也是嘉兴企业改革的典型代表。
1989年,民丰迎来了继1936年创造出第一张国产卷烟纸、1956年创造出第一张国产电容器纸后的第三次辉煌。这一年,这个大厂一下子拿到了两块重量级牌子,既成为全国首批45家“国家一级企业”之一,又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誉极大振奋了企业改革之路上的先行者。
在嘉兴应时而动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举措中,民丰一次又一次成功进入试点企业名单,在改革中不断为日后的发展壮大汲取养分。
卢莹一家三代供职于民丰特纸,命运与其紧紧交织。“小学的时候,有一张爷爷穿着民丰蓝色工作服在党旗下拍摄的照片,他站得笔直。”卢莹至今还清晰记得,爷爷曾是厂里物资管理员,当时厂区物资运来嘉兴先是堆放在火车站附近,他需要到现场负责管理。而她的父亲曾是一名民丰特纸一线工人,机器的轰鸣声曾伴他度过无数个晨昏。
在她记忆中,20年前,每到下班时间,暮色漫过厂区铁门,打开的一瞬间,上百辆二八大杠涌出,车铃叮当撞碎黄昏,蓝色工装被晚风灌满,像无数面招展的旗。车把上晃悠的铝饭盒,都跟着柏油路上的车辙跳起圆舞曲。
这里就像自己“家”一样,见证了她从学生时代到上班一族的成长。“这里承载着太多的故事,马上要离开了,真的有些不舍。”卢莹突然声音哽咽,红了眼眶。窗外不远处,两棵香樟树沙沙作响,她想起刚进厂时,老师傅总爱指着树说:“瞧见没?我像你这么大时,这树干才碗口粗呢!”
虽然满心不舍,但和所有民丰人一样,她知道这次告别不是终点,而是百年故事的新起点。
踏入民丰之光陈列馆,时光的闸门缓缓开启。国家一级企业档案管理合格证、1980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1980年和1984年国家质量金质奖章……斑驳老物件带着岁月温度,诉说着往昔奋斗故事。一张泛黄照片定格历史瞬间,展现先辈拼搏身影。
作为“嘉兴五大厂”之一的民丰特纸,这个镌刻在嘉兴城市记忆里的名字,早已超越了一家普通企业的范畴。这里印刻着几代嘉兴人的生命印记,更镌刻着嘉兴这座城市工业化进程中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百年风雨兼程,民丰特纸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兴衰起伏。
此次搬迁转型,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涅槃重生的关键契机。一方面,随着城市发展,市区甪里街厂区已逐渐被居民区环绕,造纸产业的环保要求与城市功能定位产生矛盾;另一方面,历经世纪沧桑的老厂区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地下管网锈蚀渗漏、电力系统超期服役、生产设备效能滞后,这些都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3年,民丰特纸迎来百年华诞。步入老厂区,“庆祝民丰建厂100周年”至今依然格外醒目,橱窗里的照片见证了企业百年风雨历程。
这一年,嘉兴吹响了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创新强市”的号角。嘉兴作出产能平移的战略部署,将民丰原有产能从嘉兴市区转移至海盐县沈荡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其实早在2012年,民丰特纸就已选址在海盐,启动了一期项目。“2012年到2017年,我们把基础设施建了起来,打造了一条卷烟纸生产线,并建设了码头和仓储。”民丰特纸党委书记、董事长曹继华回望搬迁之路,感慨万千。
2017年9月,企业首先把18号机生产线整机搬迁至海盐分公司。该生产线是民丰2001年从德国全套引进投产的高档卷烟纸生产线,被列为国家二期“双加”工程。
但棘手的是,由于18号机系全套从国外引进,国内一般采取搬迁后由原供应商进行调试,外方瞄准企业软肋,故意抬高调试报价。民丰果断决定,依靠自身技术挑战这次高难度的任务!
2018年初,由民丰特纸六分厂和海盐分公司组成的项目组启动,从2018年4月2日正式停机,到8月15日新的18号机成功卷纸,仅用了4个月13天,创造了国内造纸行业整机搬迁的先河。
2023年产能平移前,企业已在海盐厂区建成三条生产线。2023年3月,民丰特纸正式启动产能平移项目,项目分为两期,一期217亩地,去年9月,增加水处理设备,又新建三条生产线,并在今年4月列入生产序列。二期在一期对岸,占地73亩,在2023年9月开工后到今年3月底机器开始调试,7月1日列入生产序列。
今年6月30日下午2时58分,曾如巨龙吐息的民丰特纸热电厂烟囱,在机器停转的刹那静默了。白雾水汽消散,只剩筒身伫立,如一个时代的剪影印刻在天际。
逆袭突围挑战不可能
“搬家”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完事,得让企业既能继续发展,还得更上一层楼。
从嘉兴厂区到海盐厂区,700多亩地变为290亩地,其中二期项目从原来的年产4万吨扩产到7万吨,如何破局?
曹继华摇了摇头,“这两年太难了。”其中有不舍、有艰难、更有欣慰。
首先是机器——放弃曾7亿元引进的全进口生产线,不舍。
6月29日上午,七分厂21号机生产线作为特种工业配套用纸的主力机台,停下了属于它的使命。
该生产线主要生产纸质标签类产品,包括啤酒、红酒标签纸,不干胶标签离型纸以及香烟内衬镀铝纸等。这条生产线每月完成近4000吨标签纸产量,年产值超4000万元。“引进了20多年了,到了焕新的时间,不得不放弃了。”
在市场对接上,曹继华也面露难色,时间紧、任务重。“嘉兴厂区14万吨的产能产品结构较为丰富,而海盐厂区主要集中生产三大类产品,原来卷烟纸产量在3万吨,现在新增了15000吨,给我们的时间很短,市场销售的压力很大。”满产后,如果产品卖不出去,会有部分生产线面临停产的风险。
国内特种纸行业“卷”的程度远超世界其他地区。2年前,一吨描图纸可以卖到1.8万元,现在只能卖1.4万元,市场竞争白热化态势明显。
尽管前面的路不好走,但曹继华心里已经有了“谱”:循序渐进铺设国外市场,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用2到3年时间,达到最佳效益,实现产销平衡。
这两年,技术人员少。在民丰特纸的领导班子里,真正做技术的管理人员只有3至4人。怎么办?“管技术的老总负责一期项目,管生产的老总负责二期项目,管设备的老总负责老区的生产。”简言之,做项目就是生产上的人,自己做的项目自己生产,也避免了对项目不熟导致出现问题,少走了弯路。
“做企业唯有真抓实干,只要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就要大胆干、持续干,对于束缚企业发展的条条框框、体制机制,就要坚决予以打破!”曹继华痛下决心。
以前民丰特纸以分厂部署管理为主,这次分厂骨干全部在部室里面,总经办、企业管理处、人力资源处合并为综合管理部,原来生产车间现在由生产制造部直管,下面设分厂,成立了六部两中心。
民丰特纸平均员工年龄达到了48岁,缺技术工人是企业面临的隐形挑战。装备能源部副部长梁卫峰也有同样的困扰:“在我的部门里,平均年龄更是达到了53岁,都是老师傅,缺少年轻维修工人。”
来自陕西的梁卫峰1996年大学一毕业,便一头扎进了民丰特纸,做了7年的六分厂设备厂长。7月3日上午,他又来到了六分厂,偌大的车间内一片冷清,看着空空荡荡的房子,往昔场景如潮水般涌来。每一处角落,都藏着奋斗与坚守的故事。“就在这里,在一次操作中,手不慎受伤了。还有三个春节,也是在岗位上度过。”回忆往事,他眼里泛着泪花。
如今,海盐厂区的新工厂都是数智化设备,老师傅们重新培训上岗,他已在新的战场拼搏。
廉福寿是民丰特纸副总,同时又是二期项目的负责人,他感同身受。二期项目班底是民丰特纸七分厂的技术人员,通宵加班是常有的事。
“2年零2个月,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廉福寿脱口而出。项目团队上周连着3天在凌晨2点收工,并在早上6点继续上班,调试纸机在连续运行中指标稳定性问题。
今年3月底,二期项目生产线卷纸成功,这几个月一直在进行各项参数的优化。卷纸只是第一步,验证流水线能不能进行原料投放到最后卷出一张纸,期间有很多指标要达成,不能有丝毫马虎。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无缝对接不能有任何问题!
嘉兴厂区曾如“自给自足的小王国”,自家热电厂一开,电足又省钱。可到了海盐,没了这份底气,得仰仗“邻居”恒洋热电供能,费用如坐火箭般飙升。民丰特纸副总经理韩继友算了一笔账,原来一吨气靠自己发电仅需100多元,在海盐依靠“邻居”发电,一吨气增加了70多元的成本,一年要多掏3000万元。
当初,公司管理团队走遍了嘉兴五县(市)两区,最终选址在海盐,不仅是这块空闲的土地,还因为有热电厂“邻居”。这“烫手”的电费账单,也算是“甜蜜”的负担。
产能平移带来的成本压力远不止如此。今年一期项目每月都会产生机器折旧费300万元,7月起二期也有折旧费,加上银行利息,每月要支付700多万元。据估算,整个产能平移,民丰特纸投入10多亿元。
面对重重困难,民丰特纸并非孤军奋战。
民丰特纸产能平移工作启动以来,嘉兴市产业集团主要领导成立了工作组,并同时建立以两位副总经理担任双组长的“驻厂专班”,自成立起每天带班轮流驻厂,积极与海盐专班及沈荡镇对接工作,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常态化抓好安全生产、完成社会风险评估并保持稳定,总体形成了市、县、镇、企协同作战的格局,推进民丰特纸产能平移项目。
好在整个产能平移项目顺利完成。产能平移的过程中,去年5月、9月,分别停了一条生产线,总计损失5.5万吨产能;今年上半年,又停了一条线。以前,每月销售量1.2万吨,现在每月只有8000吨。公告显示,2025年一季度,民丰特纸实现收入3亿元,归母净利润510万元。
“不像2000年以前,投资几亿元,每一条线调试都在半年以上,这次2个月就能生产出成品。”曹继华很是欣慰,以往没有3年时间根本拿不下的任务,民丰特纸在2年内全部完成。
搬迁不仅是设备的迁移,更是人心的凝聚,考验着企业的管理智慧。尽管通勤距离增加给部分员工带来不便,但通过开通7条嘉兴市区到海盐的跨区班车线路等保障措施,确保员工无论日夜都能准时上下班,目前整体搬迁过渡平稳有序。企业还将持续关注员工诉求,积极解决实际困难。
7月2日上午9时13分,一辆蓝色的大巴停在了甪里街厂区内,多名刚下夜班的民丰职工走下了车。负责厂区环境保护和达标排放工作的曹丁律也在其中,“这班车还是比较准点的,我们下班坐车回来,到家还能吃口热饭。”
车窗外风景变换,车内欢声笑语,通勤路成了温暖纽带,串起两地的职场生活。
盘活资产加速产业“扩圈”
民丰特纸的产能平移,同时又是一次老厂新生。
走进海盐厂区一期卷烟纸生产车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纸浆气息,自动化生产线正在运行中,从原料投入到成品输出,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高效运转。伴随着机械轰鸣声,纸浆在池中缓缓旋转、均匀融合。
在二期的控制室里,20台电脑依次排开。廉福寿指着屏幕介绍:“这是AI检测线,通过数码相机连续拍照检测纸张缺陷,检测出来后打标,在复检后进行切除。”一旁的质量控制系统,显示着纸浆上来后,控制纸浆均匀分布、水分比例,只需在电脑前,动动手指就能拧动阀门,实现程序化控制……
磁悬浮真空泵控制系统、靴式压榨工艺,这些都是海盐工厂的新技术。
记者来到二期项目的立体仓库,高24米,拥有7800吨存储量,全部采用高速堆垛机完成物料的进出库,现场令人十分震撼。产品所有标签都是机器自动贴好后进入仓库,全程电脑操作,出库后,通过传送带到达指定窗口,接货车直接拉走就可以。
“未来,个性化的制造需求会越来越多。智能制造给企业带来了更大效益。”对于企业的前景,曹继华满怀期待。今年3月年报显示,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4.59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200.13万元,同比增长54.09%。
民丰特纸产能平移是新的涅槃。今年7月全面投产后,将实现产能约14万吨。
这步产业腾挪的妙手,不仅盘活了700多亩工业用地,更撬动了整个民丰冶金片区的转型升级,真可谓一子落,满盘活。
民丰特纸嘉兴厂区所在的区域被规划为民丰冶金片区。民丰冶金片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推进民丰冶金片区发展是推动中心城区增强综合竞争力、区域辐射力和发展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7月1日上午,走进民丰冶金片区先开区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有序施工。在6号文保点前,泥瓦工毛江明正在脚手架上涂抹草灰。一间30平方米的样板区,将先开区里用到的所有工艺都展示了一遍,样板区预计两周后完工。
“这里用到了多种砌筑手法以及老物料青砖,屋顶用的是木结构,做到修旧如旧。”南湖城发集团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震介绍。
该片区127亩修缮项目,将拆除与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对7栋文保点、4栋历史建筑及12处风貌协调的建筑进行解危和外立面修缮,项目于3月31日正式开工,9月底前完成解危工作。按照计划,明年6月底完成装饰修缮工程,10月底完成室外附属景观工程。
在保留工业遗存历史风貌的同时,这片土地正被注入全新的产业活力。民丰冶金片区是市委、市政府调整二环内做地机制的重要板块之一,该片区将以“科创+文创”为抓手,将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科技服务、创意设计等产业,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都市工业标杆、产城融合样板。
更妙的是,片区还将变身“工业+文化+休闲+旅游”的跨界空间,探索“夜游”“沉浸游”等新业态,打造更多受欢迎的新场景。今后,市民不仅可以在这里感受厚重的工业历史底蕴,还能体验前沿科技展示、参与创意工坊、品味特色餐饮等,分享“一日看尽百年工业变迁”的独特体验。
今年63岁的曹继华,从民丰学徒工做起,45年来,在生产、技术、销售等多个岗位工作过,始终坚守一线。这段时间,曹继华时常往返于嘉兴和海盐两地。每当回到老厂区,他总要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走一走。每次来到这里,他的脚步不自觉地放慢,目光扫过青砖灰瓦。他抚摸着斑驳的墙面感叹道:“和大家一起奋斗的记忆,永远都在这里!这里有民丰人挥洒的汗水,有我们共同创造的辉煌,更有那份割舍不下的情怀。”
转身走向停车场时,他的步伐重新变得坚定——前方等待的,是海盐新厂区更广阔的天地。
上一篇:“这出戏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