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海南热带雨林公园尖峰岭神奇险峻。 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欧英才
“从云贵高原到南海之滨,绿色发展从来都不是独奏曲。”7月5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式现场,会场围绕的“绿色之音”,让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邸伟杰颇有感触。
这是邸伟杰首次参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今年论坛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设置4个板块20个主题论坛。
虽是论坛“新朋友”,但在参会前,邸伟杰做足了“功课”。谈及参加论坛关注的内容,他说:“20个主题论坛基本覆盖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海南也有相关方面的探索,包括生态价值实现、绿色生产力、流域生态补偿等。”
邸伟杰补充道,论坛聚焦绿色发展前沿,主题创新、亮点频频,“比如AI+绿色发展论坛、环保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等,展现了贵州在绿色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时间回到一天前,7月4日,当飞机降落在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舷窗外连绵的群山映入眼帘,邸伟杰就留意到,这是一座被绿色拥抱的城市。“贵阳环境优美,气候舒适。当天我看了一下,空气环境质量很好,PM2.5浓度仅为4微克/立方米。”
贵州的名片是“山”、海南的名片是“海”,一山一海,虽相隔千里,却也因同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而心手相牵。
近年来,海南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变现”之路,完成五指山大叶茶碳足迹核算研究、碳标识生态价值提升方案,试点建立热带滨海城市GEP评价考核体系;赤田水库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多个大型活动实现碳中和。
从生态治理的常抓不懈到绿色产业的创新发展,海南的“含绿量”和“含金量”在持续提升。
清洁能源岛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装配式建筑、禁塑等标志性工程,既引领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发展转型,也带动风电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全生物降解塑料等新兴产业在海南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让海南的产业发展底色更“绿”。
“海南和贵州同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但彼此的资源禀赋不同。在生态价值转化、制度创新、数字治理这些领域,贵州形成了比较好的经验,特别是近年来依托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以数据赋能生态文明建设,都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方向。”邸伟杰表示,在生态+文旅、生态+农业等领域,琼黔两地可以互通互鉴。
展望前路,海南的绿色雄心跨越山海。邸伟杰介绍,当前海南自贸港正处于封关运作的关键时期,将坚守“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我们将系统实施‘2+N’标志性工程建设、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争当‘双碳’工作优等生,努力为全国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南经验’,着力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邸伟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