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日报
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沈自所),有这样一个团队,自成立以来,他们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持续深耕水下机器人技术研发,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潜龙”“探索”“海星”等水下机器人,创造了水下机器人技术领域的诸多全国第一,这些成果都凝聚着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奋斗力量。7月4日,记者走进沈自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探求他们不断创新、服务国家的精神内核。
“海人”精神是重要推动力
记者与沈自所研究员,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书记、主任李智刚面对面,听他讲述成长中的一段经历。
2003年,李智刚受命参加了我国第二次北极科考,入所仅3年的他深感责任重大。“那是我们研制的水下机器人第一次到北极地区进行水下作业,能否完成既定任务,我的心里没底。”同行的一名同事感受到李智刚的担心,在具体工作上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同时用“海人”精神鼓励他,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我从这名老党员身上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力量。回到沈阳后,我马上郑重地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20世纪80年代,沈自所牵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团结协作、敢为人先”的“海人”精神来源于此并传承至今。
“海人”精神是为国科研的信念,是水下机器人研究室不断攻坚克难的动力源泉。李智刚介绍,海上作业虽然十分艰苦,但每当想到“海人”精神,想到老科学家们,想到国家的需要,大家都会干劲十足。
2014年入所的赵兵,是新一代传承“海人”精神的科研骨干代表。2020年他作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控制软件负责人和主驾驶试航员参与了万米海试任务,下潜到10819米海底。“中国人自主研制的潜水器深潜突破万米是一个巨大成就,我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很有成就感。下潜的风险与实现国家的需要、完成任务相比并不重要,不会成为我们攻克海洋科技难关的阻碍。”
党建引领打造至强战力团队
只有锻造出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才能激发出每名成员的最大战斗力。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多年来带领全体党员、科研人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实现了我国水下机器人领域的一项又一项突破。 ,弘扬“海人”精神 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海斗”号和“海斗一号”成果分别入选了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分别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中国科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在水下机器人研究室,每年春节都会有项目团队和科研人员在海上度过。高级工程师胡雨是党总支纪检委员,她和支部委员们会根据实际情况为长期出差在外的科研骨干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徐春晖连续4个春节在海上度过,家属对他的工作十分支持。我们时常去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减轻他的后顾之忧。”
推进党建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在科研一线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得以不断提升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李智刚介绍,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以高质量党建推动科研不断迈上新台阶。在科研一线,尤其是海试中,党员们总是冲在前、作表率。
团结一心产出更多优质成果
目前,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已研制出“海斗”“海星”“探索”等多个系列的水下机器人,在我国水下机器人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李智刚介绍,水下机器人技术和装备是我国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作为水下机器人技术研发的“国家队”,水下机器人研究室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研究室正在开展如具身智能水下机器人等前沿研究,期望不断提升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团结一心产出更多优质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海洋强国建设。”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
上一篇:新加坡制造业增速放缓行业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