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的发挥同思政课蕴含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这四要素密切相关。要想上好思政课,需从四要素着手,准确把握每一要素中的重要特性,抓好主要矛盾,进行精准发力。
发挥主体的主导性
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三个步骤。一是强化主导性意识。教师主导是在学与教的逻辑优先性上强调教先于学,而学生主体是在学与教的价值优先性上强调学大于教,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并不矛盾,需要有效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提高主导性本领。思政课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给予、学生接受,而是一个思想流动和师生相互呼应的过程。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整体与局部、主要与次要、取与舍等关系,正确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巧妙地辅之以资源丰富的教学辅助软件,帮助学生从本质上、宏观上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激发学生持续累进地获得内生动力。三是增强主导性效果。思政课教师不能一教了之,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课堂任务,而是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困惑、歪曲理解和错误倾向,及时地予以关切、回应和引领,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合理调整课堂主导性活动的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突出客体的主体性
学生是思政课教学的客体,同时也是思政课学习的主体。“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达成以下三方面目标。一是主动融入课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课程中所占比重,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将生涩、复杂、抽象的理论用直观、鲜活、感性的形式呈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和探索政治理论的热情,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主动得出结论。思政课教学固然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决不能采取填鸭式的“硬灌输”,要学会艺术性的启发,如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出正确的结论。三是主动指导实践。教师要积极尝试并开展现场教学、社会调研、云上演说、视频拍摄、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观察、认识社会,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注介体的多样性
思政课教学的介体是指思政课教学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包括方法、工具等内容。“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学中,介体的多样性是由以下三因素决定的。一是学生需求的多元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偏好。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化决定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应积极学习和尝试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便灵活机动地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二是课程自身的理论性。思政课具有学理性强、包容性大、综合性强、吸引力弱的特点,这决定了思政课教学有着较高的难度,需要教师使用多元化的教学工具并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内容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三是时代实践的发展性。思政课不能墨守成规,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教师要掌握更加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思政课教学,使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变化和学生的成长保持持续适配,永葆思政课的生命力和鲜活性。
用好环体的协同性
思政课教学的环体指环境,是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各种外在条件的总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综合效力。一是校内环体协同。处理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问题是实现思政课校内环体协同的重中之重。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共同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学校只有通过科学长远的规划设计,实现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有效分工,才能搭建横向维度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深度协同机制,从而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二是校际环体协同。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实现思政课校际环体协同的重要因素。找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小学以故事式为主、初中以体验式为主、高中以议题式为主、大学以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整体推进、螺旋上升,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家校环体协同。家庭是思想政治协同育人的前置性要素,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家庭的物质条件等对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基础、长久、广泛的影响。要从激发家校合作的动力、拓展家校合作的内容、深化家校合作的形式、建立家校合作的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促使家庭和学校同心同向同行,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见实见效。
(作者均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TJQLT21-01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城市文创园区承担重要使命
下一篇:兰州水车,黄河之畔的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