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郑学良
通讯员 张伯君 李珍
盛夏时节,漫步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青山含黛、绿荫蔽城,城在绿中、人在景中。人们游走其间,移步换景,尽享绿色生态带来的舒心愉悦。
美景背后,是回民区写好绿色文章、擘画生态文明图景的锦绣答卷。
绿色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回民区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始终把抓好地区生态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创新打造“政府主导,部门负责,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新模式,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绿色发展,成为回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鲜明的底色。
提升绿色品质 打造美好家园
“这几年回民区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空气很清新,每天早上我都要到庆凯桥岸边走一走,锻炼一下身体。”6月14日,在庆凯桥人行步道上散步的市民王俊霞说。
作为地地道道的回民区人,每天在庆凯桥边散步,已然成为她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2024年,回民区秉持有机更新和微改造的城市更新理念,对滨河路片区进行了综合改造。
改造后的庆凯桥两侧是精美的涂鸦墙,跨河而建的彩虹桥与其相呼应。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首府网红打卡地。
为增强吸引力和发展软实力,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民区全力实施集休闲、健身、休憩为一体的综合性街头绿地、游园、公园建设工程,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幸福感。
实施110国道绿化、霍寨沟矿坑生态治理等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工程(回民区段)项目;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大青山前坡污水管廊建设工程;系统推进总长度12公里的乌素图河综合改造;完成森林精准提升、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林长制”推深做实,“河长制”落实做细;燃煤散烧综合治理、VOC污染防治常抓不懈。“三北”六期工程后续管护补播、“两河一库”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持续推进……
一系列举措和生动实践,结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硕成果,见证了回民区委、区政府“追蓝逐绿”的努力。
扩大生态优势 推动区域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提供绿色支撑,结出“美丽经济”硕果。
大杏采摘、卖农副产品、开农家乐……这几年,东乌素图村村民马晓杰切身感受到了生态建设带来的“红利”。
“我之前一直和妻子在外地打工,随着村子里的生态越来越好,游客也多了起来。我和妻子回到了村里,在自家果园开办‘生态游’,大杏、园子里种植的蔬菜卖得都很好,依靠乡村旅游,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致富,如今的日子别提多幸福啦。”马晓杰说。
回民区聚焦“产、城、人”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把生态优势变成最具发展潜力和后劲的经济优势。
回民区依托大青山146平方公里生态绿带、丰富的林下经济业态和“杏坞番红”历史文化的人文优势,突出乌素图“杏福树下”大杏品牌效应,高标准规划建设大青山前坡万亩杏林基地。以万亩杏园综合体为核心,先后引进种植美早大樱桃、美国红番桃、和田玉枣、早酥红梨、大果海红等果树新品种;探索种植100亩桑葚,升级打造特色项目——乐谷丰综合性农业观光产业园;规划由东至西12公里的“生态旅游带”,逐步形成以点带面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同时,回民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延伸林业产业链,带动林药、林鸡、林果等林下种植、养殖产业快速发展。
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回民区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通道物流、观光农业等生态产业,把发展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各行业的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引进一大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关联度强、辐射效应大的环境友好型项目,集中精力建设高端、清洁、安全、低碳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回民区建成占地2300平方米的“回空间”创意展示中心,成为首府文化新名片;精心规划由东至西12公里的“生态旅游带”,逐步形成以点带面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大青山野生动物园、乌素图杏花谷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24年,回民区累计接待游客48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7036万元。
在回民区,“绿水青山”正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含绿量”与发展“含金量”同频共振,谱写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