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构建高能级开放平台 吸引企业集聚园区
将原本分散在12个部门的审批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办理流程,使产业项目开工前准备周期平均缩短45%。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特殊需求,还专门设置相应的建筑安全评估指引,配套建立“设计—施工—验收”全链条技术规范。
园区推动政务服务从“便捷办理”向“增值赋能”的转变,让园区内20个在建项目建设全面提速。GE医疗精准医疗产业化基地项目,在2023年5月启动建设后便驶入“快车道”,于验收阶段赶上了改革的“顺风车”。未来,基地将聚焦核医学一体化精准诊疗体系核心装备——回旋加速器的国产化生产,助推国内核医学专科能力建设。
“此次的竣工验收,是项目从建设迈向运营的关键节点。”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说道,园区专班以“挂图作战”“倒排节点”“责任到人”的方式,做好落地、开工至验收阶段的服务,保障了项目建设。下一步,将持续加速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推动核医学影像链全产线布局,助力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
事实上,这也是GE医疗自2011年在蓉布局以来,持续增资成都。目前,超4000家外资企业落户成都,众多外资企业的持续加码和一投再投,也是成都外资规模持续保持中西部城市首位的重要原因。
项目落地跑出加速度
园区拓展国际“朋友圈”
日前,新加坡克拉码头,成都再度与新加坡合作伙伴开启一场“投资成都”的交流对话。在新川创新科技园投资环境推介会上,围绕人才服务、企业出海、园区运营、绿色能源等领域,园区与首创资本、英达仕绿色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新加坡机构及企业达成合作。
这些合作伙伴,既有持续加码成都的老朋友,也有首次进入成都的新伙伴,涉及跨境贸易、绿色科技等领域,将推动教育投资、科技服务、绿色节能等领域深化合作。“新川创新科技园通过引进国际伙伴、搭建跨国交流平台,从而促进青年人才互动。这种以人才和技能为核心的国际化,比单纯的项目引入更能夯实区域长期发展的根基。”有城市领域专家说道。
这并非新川创新科技园首次拓展国际“朋友圈”。今年2月,成都举办跨国企业“成都园区行”活动,邀请100余家跨国企业考察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国别园区;如今主动走出国门,正是园区深化开放合作的又一举措。作为中国西部首个中新合作共建园区,新川创新科技园已吸引美敦力、阿斯利康等近50家外资企业入驻。“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国际营商环境,着力引进更多优质企业集聚发展。”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产业园区中的“园中之园”,国别园区是成都着力建设的高能级开放平台。目前成都正推动国别园区建设提质,吸引跨国企业共享机遇、集聚发展。目前,包括新川创新科技园在内,全市7个国别合作园区正成为跨国企业布局发展的重要载体与优先选项。
“我们计划在成都成立一家环保设备生产公司。”LKS Kronenberger有限公司董事贝恩德·万克说,项目落地前已做足考察,城市的营商环境与政府办事效率是关键考量因素。“在成都,企业设立、项目落地都能够跑出加速度,我们也希望能带动更多企业来蓉投资兴业。”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唐小未 受访者供图
下一篇:汪顺成为世界泳联运委会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