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瑰宝映文华 |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西藏博物馆见闻
创始人
2025-07-06 22:36:59
0

雪山之巅、大河之源,是雄踞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与高原地貌、周边经典建筑、城市民居相辉映的西藏博物馆,迎接八方观众。

走过特色鲜明的藏式大门、通过安检,进入西藏博物馆大厅,高原阳光透过玻璃透明金顶映射下来,灿烂明亮。

西藏博物馆馆藏文物5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4万余件(套),包括考古出土文物、印章封诰、唐卡、古籍、造像、法器、瓷器、玉器、丝织品等18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西藏博物馆展厅一角

西藏博物馆展出的浪卡子墓葬出土萨珊银币

步入基本陈列“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厅,展览分为“史前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时期”“清代民国时期”“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5个部分,展出近2000件(套)文物。一件件展品、一个个复原场景,西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仿佛触手可及。

侈口呈喇叭状,直颈、斜平肩,腹部为袋形双体,其形体犹如两只小兽相向而立,肩部设计了一对带孔钮,既巧妙地表现出动物的耳与尾,还具有穿系绳索而方便携带的实用功能,陶罐表面以刻划纹和朱墨两色彩绘为装饰。这件可爱的双体陶罐,引来观众驻足欣赏。

“双体陶罐出土于西藏昌都卡若遗址,是西藏博物馆的重量级藏品,无论从器形、纹饰抑或工艺技术,这件双体陶罐都体现出与同时期出土陶器与众不同的特点,不仅代表了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而且体现出了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新石器时代西藏陶器的代表和点睛之作。”西藏博物馆典藏研究部主任何晓东向记者介绍,这件双体陶罐在器型上与四川大渡河流域出土的双连罐高度相似,存在一定关联性。

阿里地区曲踏墓地祭祀坑复原展示,仿佛把历史带到了脚下,把观众带到了考古遗址现场。

曲踏墓地目前共发现洞式墓葬8座,复原展示的即3号墓葬,坑深4.7米,坑口长2.3米,宽0.7米。在墓坑东端填土表面发现石头堆砌的简易祭台,内放一个带流陶罐,陶罐周边散落一些羊骨,为一处祭祀墓主人的遗迹。“看到这样的复原展示,让我对考古发掘和历史文化有了更直观、科学的认识。”一位正在参观的观众表示。

岩画是西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主要分布在阿里和那曲地区,这两地也是中国境内古代岩画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其主要技法有凿刻和涂绘两种形式,描绘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及原始崇拜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岩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展厅一角,观众只需触摸屏幕,即可“点亮”石壁上的岩画;滑动“那座岩画”标示,原本刻绘在石壁上的岩画形象——牛、马、羊、大角鹿、骑马射箭等画面便动了起来,栩栩如生。

唐朝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远嫁吐蕃,是流传千古的佳话,谱写了“汉藏自古一家”的历史篇章。“正月十五那一天,文成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有百匹善走骏马来接你;高山连绵不用怕,有百头大犏牛来接你;大河条条不用怕,有一百只黑色皮船来接你……”展板上赞美文成公主的藏族歌谣,朗朗上口,广为传唱。这样的生动叙事,很受观众喜爱。

3世纪至7世纪波斯萨珊王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这一东西方文化交流大通道,萨珊精美的货物以及萨珊金银币被带至我国各地。“展览中,这组西藏山南发现的萨珊银币则说明,西藏高原早已通过丝绸之路与萨珊王朝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往来和互动。”何晓东说。

近年来,通过考古工作在西藏陆续发现的丝织品、茶叶、金属器、萨珊银币等遗物,反映了西藏与祖国其他地区以及南亚、中亚地区在文化上的交流,延展了丝绸之路的交通路网,为“高原丝路”的存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佐证。

一箱箱茶叶摆放在摊位上,手推车上放满布匹、盐、药材等物品的商贩步履匆匆,穿着厚重皮衣的马贩在与茶商交谈……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茶马互市”复原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热闹的集市。

元明时期,中央政府大力推行“薄来厚往”“茶马互市”等政策,茶马贸易持续发展,交往交流更趋频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其他地区之间的人员往来与经济联系,推动了西藏社会的发展进步。

通体饰缠枝莲纹、折枝莲纹、回纹、吉祥八宝等青花纹样,外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展览中,这件清乾隆年间制作的折枝莲托八宝纹青花盉壶,因其繁密的纹饰、独特的造型、明快清丽的色泽,吸引观众驻足观看。“揭示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展示西藏人民与内地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是展览的主旨之一。”何晓东表示。

西藏博物馆还为西藏自治区中小学研学教育提供平台,建立了以5岁至13岁少年儿童为主要受众的儿童体验馆,围绕“爱同胞、爱家乡、爱祖国”,通过“拥抱自然”“祖国的花园”“传承文化”“对话历史”四大版块,设置丰富的多感官互动体验展项。

在山南市博物馆,“雅砻风云——山南历史陈列展”以时间为脉络,通过丰富的文物、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场景复原,全面呈现了山南地区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发展历程,见证这片土地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独特贡献。

山南市博物馆

山南市博物馆展厅一角

绘画、雕塑、唐卡、金属工艺……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心血,展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水平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在“雅砻珍宝——传统艺术展”展厅,观众可以欣赏到色彩斑斓的唐卡艺术,感受其细腻的笔触,观赏精美的金属工艺品,惊叹于艺人精湛的锻造和雕刻。这些作品不仅是山南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双耳小平底彩绘陶罐是2013年在乃东结桑墓地所在区域被当地村民在取土过程中发现。这是山南境内首次出土的一件彩绘陶器,彩绘陶的装饰纹样和技法与西藏拉萨曲贡文化晚期遗存有相近的文化传统。类似的彩绘陶器,也发现于拉萨河谷,说明可能在公元前1000年前,雅著河谷和拉萨河谷开始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在山南市博物馆,双耳小平底彩绘陶罐陈列柜旁,观众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与AI讲解员通话。AI讲解员不仅能细致讲解文物的内涵,还能与观众交流回答相关问题。

“AI讲解员是我们对科技成果应用的尝试,这也是建立在近年来我们对馆藏文物进行了数字化采集的基础上实现的。文物活起来了,观众也有了新体验、新感受。”山南市博物馆馆长卓玛说。

让文物活起来,赋彩美好生活。在博物馆大厅一侧的“魔镜墙”上,观众只需要用手指轻轻一点,就能查看文物的信息,还能通过旋转,观察文物各个侧面的细节。

“我们希望通过运用科技的手段,把文物保护成果更好地呈现给公众,更充分地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高原各族儿女的生命与家国命运的紧密相连。”卓玛表示。

存护经典,耀见未来。

如今,西藏博物馆、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西藏牦牛博物馆等43座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建成运行,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博服务体系逐渐形成。西藏博物馆推出的“雪域丰碑——西藏革命文物展”和布达拉宫管理处推出的“见证与守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等一大批主题鲜明、叙事生动、形式多样的精品展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徐秀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学查改深融 成效惠民生 转自:内蒙古日报□新华社记者  杨欣  于涛  卢丹阳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贵州...
国联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关于旗下...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根据国联安基金管理有...
独特IP点沙成金 红色文旅破圈... ●兵团媒体联合采访组 “当时的行军环境非常恶劣,黄沙漫天、帐篷单薄……”6月30日,十四师四十...
借力科创债ETF 公募构建“股...   对于公募基金来说,近期业内最关注的莫过于科创债ETF的上报获批。此次科创债ETF从密集上报到快速...
从“紫色梦想”到“紫色名片” 两千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历尽艰辛出使西域,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