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华山穹剑)
当中美伦敦贸易框架在2025年初春尘埃落定,国际社会曾对双边关系缓和抱有期待。根据框架细节,东大同意在2025-2027年期间将关键矿产对美出口量提升30%,涵盖稀土、锂、钴等20余种战略资源,而美方则承诺取消三项关键限制:恢复Cadence、Synopsys等企业的EDA软件对华出口许可,解除乙烷化工原料的航运禁令,以及放宽CFM56飞机发动机的售后维修限制。这一系列动作被外界视为懂王政府的"三连退",商务部发言人在4月例行发布会上用"来之不易"评价此次谈判成果,强调"对话合作是唯一正道"。
然而,这种缓和表象仅维持了不到一个月。5月中旬,《华尔街日报》援引三位匿名政府官员消息称,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正加急起草一项名为《先进计算芯片出口管制补充规定》的政策文件,核心内容是限制英伟达A100、H100及下一代Blackwell架构芯片对马来西亚、泰国的出口。消息一出,半导体行业哗然——这两款芯片不仅是全球AI训练服务器的主流配置,更是东大科技企业通过东南亚转口获取先进算力的重要渠道。
懂王政府的"变脸"并非偶然。追溯其政策逻辑,自2024年竞选期间,懂王就将"对华技术遏制"列为核心政见,声称要"延续并强化拜登政府的科技安全策略"。此次看似让步的"三连退",本质上是用非核心领域的松动换取东大在关键矿产上的妥协。正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分析师马克・沃夫在报告中指出:"懂王团队清楚,乙烷和飞机发动机属于成熟技术,取消限制对美国产业冲击有限,而东大关键矿产的供应增量,能暂时缓解美国电动车和国防工业的原材料焦虑。"
为何限制东南亚成为美国打压东大科技的新切口?这要从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转口贸易"生态说起。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统计,2024年马来西亚、泰国对东大的芯片转口量同比增长47%,其中高端AI芯片占比达23%。典型操作模式是:美国企业将芯片出售给东南亚经销商,后者再通过香港、深圳等口岸转售东大,部分企业甚至通过修改包装、伪造原产地证明规避监管。2024年美国对东南亚加征15%的芯片关税,正是试图斩断这条通路,但收效甚微——数据显示,加税后马来西亚对东大的AI芯片转口量仅下降5%,反而催生了更隐蔽的"保税区中转"模式。
此次新规若落地,将产生三重影响:
第一个,算力获取成本飙升:东大企业通过东南亚采购A100的成本原本比直购低12%-18%,禁令后需转向欧洲、中东等第三国,物流周期延长3-4个月,成本涨幅或超30%。
第二个,AI研发进度承压:国内头部云厂商如阿里云、腾讯云的AI训练集群中,约15%的算力来自东南亚转口芯片,禁令可能导致部分大模型迭代周期延长2-3个月。
第三个,产业链倒逼效应:美国商务部预估,若禁令实施一年,东大AI芯片自给率可能从2024年的19%提升至25%,但这是以牺牲研发速度为代价的被动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懂王政府的算盘还藏着更深层的地缘政治考量。泰国、马来西亚作为东盟核心成员国,近年来在中美间奉行"经济靠东大、安全靠美国"的平衡策略。限制芯片出口既能向盟友展示"对华强硬"的决心,又能试探东南亚国家在科技阵营化中的立场。正如美国前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在《外交事务》撰文所言:"控制东南亚的芯片流转,就是在太平洋西岸筑起一道'技术防火墙'。"
东大的反制筹码:从稀土到关键矿产的"组合拳"
面对懂王的"杀回马枪",东大已无退路。历史经验表明,2019年懂王首次对华加征关税时,东大稀土出口管制曾让美国稀土永磁企业股价暴跌40%,迫使美方在后续谈判中作出让步。如今,东大在关键矿产领域的筹码比五年前更具杀伤力。
1.资源禀赋的绝对优势
稀土:全球38%的储量,控制90%以上的精炼产能,美国78%的稀土进口依赖东大;
锂:2024年全球锂矿产量占比29%,四川、江西的锂盐加工能力占全球65%;
钴:刚果(金)钴矿58%由中资企业开采,东大精炼钴产能占全球72%,美国90%的钴需求依赖进口。
2.反制工具的法律基础
2024年修订的《出口管制法》新增"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条款,为关键矿产管制提供法理支撑。参考2023年对锗、镓的出口管制模式,东大可采取"清单管理+许可证审批",对稀土氧化物、碳酸锂等产品实施出口配额制。据海关总署内部测算,若对稀土实施50%的出口配额削减,美国军工复合体的钕铁硼磁体产能将在6个月内下降30%,F-35战机的发动机叶片生产可能面临原料短缺。
3.产业链反制的组合策略
短期:精准打击特定领域
针对美国电动车产业,可限制碳酸锂对美出口。2024年美国电动车产量310万辆,其中电池用锂62%来自东大加工的碳酸锂,若供应中断,特斯拉、福特的德州工厂可能面临停产风险。
中期:构建资源联盟
与刚果(金)、澳大利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将关键矿产纳入"一带一路"资源合作框架,削弱美国通过盟友施压的可能性。2025年初,东大已与刚果(金)达成协议,未来五年获得该国40%的钴矿优先采购权。
长期:技术自主替代
加大对固态电池、稀土永磁替代材料的研发投入。中科院物理所已研发出无稀土永磁体,磁能积达45MGOe,接近传统钕铁硼水平,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
中美科技战的升级,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一方面,美国推动"友岸外包",试图将芯片生产转移至韩国、日本,但2024年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的建设成本超预算40%,投产时间推迟两年,暴露了产业链迁移的现实困难;另一方面,东大正通过"国产替代+国际合作"双线突围,2025年一季度国产AI芯片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已从去年同期的12%提升至19%,同时与沙特、阿联酋等国签署数字经济合作协议,拓展技术应用场景。
懂王政府的"回马枪"或许能暂时迟滞东大科技进步的步伐,但无法逆转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在《外交》杂志的警示:"技术脱钩的最终结果,可能是美国失去全球最大的技术应用市场,而东大在压力下加速构建独立生态。这种双输结局,不符合任何一方的长远利益。"
东大的选择从来不是退让,而是以关键矿产为矛,以自主创新为盾,在博弈中开辟科技突围的新路径。当懂王政府沉迷于"筑墙"的幻觉,东大正在用实力证明:真正的底气,永远来自于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