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家:贾蔼力
创始人
2025-07-06 17:10:16
0

解码艺术家

旱冰场的喧嚣中,少年贾蔼力偶然抬眼,瞥见停工厂房里父亲凝固的身影——那个在机器旁静坐抽烟的下午,成为他艺术生命的隐秘起点。从辽宁丹东的工业废墟出发,这位1979年出生的画家以画笔凿开了一条通往国际艺术巅峰的路径,从2007年贾蔼力在北京的站台中国举办了自己第一个个展“疯景”起,到作品《蓝山》(2010年)在 2020 年以 2185 万元成交,凭借着一系列优异的表现,成为首位作品拍卖突破2000万元的中国70后艺术家,更在2017 年被全球著名艺术机构高古轩画廊揽入麾下,与曾梵志等成为中国艺术家的重要代表。

蓝山 布面油画 210×270cm 2010年

贾蔼力的艺术基因深植于东北黑土地上的铁锈与尘埃。

少年时期目睹父母在经济转轨中下岗的困境,那些废弃厂房中静默的机器,成为他创作中挥之不去的意象。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学习经历赋予他扎实的绘画功底,而2007年北上黑石桥的“北漂”生涯,更让他亲历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挣扎。

这种双重体验熔铸成他独有的视觉语言——荒凉与不安在画布上共生。

在站台中国首个个展“疯景”中,戴防毒面具的人物在钢筋丛林中游荡,如同被时代放逐的幽灵。

面具隔绝了有毒的空气,却隔绝不了精神困境:画面中刚健而爆炸性的笔触如闪电撕裂空间,空置的病床、悬垂的木椅、扭曲的钢筋,共同构筑了一个承载集体焦虑的视觉档案。正如策展人孙宁所言:“贾蔼力关注的是现代人精神的匮乏,当社会被物欲笼罩时,我们忽视了内心最重要的精神性”。

贾蔼力的画布是一个象征符号激烈碰撞的战场。

疯景1号 布面油画 2009年

苍白的不只是你(三联作) 2007年 综合媒材

防毒面具作为最具辨识度的符号,在《疯景1号》《苍白的不只是你》等作品中反复出现。

它既是保护罩又是隔绝体,暗喻着个体在社会剧变中的防御姿态。而在《星尘隐者》中,悬浮球体与远空闪电又将他引入宇宙维度——三位人物伫立于天地之间,日常场景与神秘潜能在此交汇。

星辰隐士之一 油彩画布 2018

2010年后,他的创作显露出史诗性转向。

《奏鸣曲》以540平方米的巨幅尺度,让多面体在空间中穿梭交织,形成时空互映的非线性视野;《莽原稿》则呈现“大理石上的天神之战”,万物在无序与理性的角斗场中盘旋上升,过去与未来同时降临。

这种对“超验性视觉”的追求,使画面超越具象叙事,直抵精神秩序的本质:“用色彩和造型追求超验性的视觉,这种精神性的秩序才是绘画的真实”。

贾蔼力的市场轨迹堪称中国当代艺术的奇迹。

2014年《疯景1号》在香港苏富比以980万港币落槌,使他成为首位突破千万的70后艺术家。此后其作品价格持续飙升:《蓝山》(2010)在2020年以2185万元成交,被美国藏家竞得;《无名日2》(2007)在2021年永乐春拍以2645万元刷新纪录;2019至2021三年间,作品上拍量激增,总成交率高达87.2%。

国际顶级机构敏锐捕捉到他的价值。高古轩画廊的代理推动其作品进入欧美重要收藏体系,华盛顿美国国家博物馆、西班牙马拉加当代艺术中心等机构均将其作品纳入馆藏。西方藏家与亚洲藏家的比例几乎持平,标志着其艺术语言的全球流通性。

1979.6.1 油彩画布 2009年

疯景 油彩画布 2007

紫色的疯景 2009 油彩画布

近年来,贾蔼力的创作展现出更为宏大的精神格局。2022年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个展“莽原”中,四件巨幅作品构建起一座思想圣殿。《莽原稿》以突破性的尺幅呈现多维透视景观,物质被解构成色彩与结构的交响;《正午》则用丙烯营造虚构与真实混杂的异质空间,黑洞与碎片搅动认知秩序。

他的画面空间具有强烈的建筑感与音乐性。《奏鸣曲》中几何体块如音符般律动,形成视觉上的四重奏;而在《无题》(2009)中,“疯景”系列的闪电线条逐渐演化成时空隧道,宇航头盔取代防毒面具——从地面废墟转向宇宙深空的探索,昭示着艺术家对更高维度精神性的追寻。

这种探索暗合着文学精神的滋养。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的悲剧美学的吸收,使作品超越图像叙事,直抵人类共通的挣扎与救赎。正如东北作家双雪涛、班宇用文字重构工业记忆,贾蔼力以画笔完成了“东北纳雄耐尔”的国际化转译。

燃烧 2016 亚克力 画布

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刻准备着 2007 油彩画布

在全球化艺术版图中,贾蔼力建立起独特的辩证关系。他拒绝简单化的东方符号,摒弃精英启蒙姿态,转而通过自我内省确立主体性。2023年西泠秋拍首次纳入其《绝境系列》,传统印学文脉与当代存在主义在此碰撞,印证了其跨越东西方审美壁垒的穿透力。

当纽约佳士得“二十一世纪艺术”夜场为其刷新拍卖纪录时,贾蔼力正在北京工作室进行新的实验。那个曾在旱冰场窥见父辈沉默的少年,如今以画笔构筑起连接个体创伤与人类共同命运的桥梁。

无题 2012

从丹东到纽约,贾蔼力以东北工业废墟为起点,构建起具有人类学意义的视觉史诗。防毒面具下的呼吸、宇宙星辰的微光、钢筋丛林中的足迹——这些意象早已超越地域限制,成为科技文明时代的精神隐喻。当他的《莽原稿》在油罐艺术中心展开时,观众目睹的不仅是一幅画作,更是一部用油彩书写的启示录:在历史与未来的裂缝中,总有人以绘画为火炬,照亮我们共有的精神荒原。

戴帽子的人 2018

无题 2015

无题 2014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关于工银瑞信中证港股通汽车产业... 工银瑞信中证港股通汽车产业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本基金”)于2025年7月7日...
内蒙古积极布局新材料产业新赛道 转自:内蒙古日报□本报记者  李永桃  夏日北疆,万物勃发。在包头稀土高新区,一个个重大项目按下“快...
鄂尔多斯走出能源基地 绿色低碳... 转自:内蒙古日报本报7月6日讯  (记者  李永桃)7月5日,记者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获悉,在2025...
让更多纠纷止步于诉前 转自:内蒙古日报□本报记者  图古斯毕力格   通讯员  陈婷  “春耕期间,我们仅用40天,就成功...
年内近20城支持房贷“商转公” 公积金新政密集落地个贷率  中国多地购房者再迎“减负”利好。  近日,多地再发公积金新政,支持商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