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溧水区法院设立128个“蒲公英”融合法庭,以其独特的方式,播撒法治种子,推动社会治理转型升级——
司法“蒲公英”扮靓希望田野
农历四月初七至初九,盛大的非遗民俗“乌饭会”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举行,南来北往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这里蒸乌饭、唱大戏、赶庙会。溧水区人民法院洪蓝人民法庭也将“蒲公英”旅游巡回法庭搬进“乌饭会”现场,《小溧观察系列漫画》手册让游客爱不释手,巡回审判成为“乌饭会”上一道亮丽风景。
每到“咪豆音乐节”“梅花节”等旅游节日,“蒲公英”旅游巡回法庭都会在天生桥、大金山等景区与大家见面,以“天生美溧”守护游客的“诗与远方”。
“司法‘蒲公英’以其独特的方式,将法治的种子撒在村社的各个角落,开花结果芬芳大地。”溧水法院院长周晔说。从2024年开始,该院共在全区设立128个“蒲公英”融合法庭,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该院“打造‘蒲公英’融合法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升级”入选《江苏法院2025年司法改革案例选编(一)》;区委深化“警网高效融合”改革的创新实践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县域改革案例”。
融合法庭,“试验田”里蹚出新模式
新时代人民法庭高质量发展如何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和多元解纷,是摆在人民法庭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溧水法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溧水区在镇街综治中心、村社党群服务中心等构建了三级解纷网络,基层“末梢解纷”能力显著提升。然而,一些地方诉讼纠纷并没有减少,司法融入解纷资源,构建一个便捷、有效、低成本的解纷体系尤为迫切。
“蒲公英,‘蒲’取自蒲塘桥,‘公’‘英’二字则蕴含着人民法官公正、英明形象,寓意司法要像蒲公英那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24年溧水法院提出以“蒲公英”之名建立融合法庭的破题思路。
谋定而后动。溧水法院以“‘蒲公英’融合法庭建设与发展”为题进行实证研究。这份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确定为年度重点的调研课题,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对融合法庭职能定位、融合方式、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机制等形成成果。不仅有调研,法院还在洪蓝街道进行“蒲公英”融合法庭试点。
融合法庭做什么?试点中确定八项内容:线上答疑和线下指导,建立矛盾纠纷联合预防和化解;纠纷预诊评估,帮助当事人形成合理预期,引导其选择合适的纠纷解决途径;发送预警通报,对风险隐患进行预警提示等。
如何实施?洪蓝街道政法委员严克舜介绍,根据街道村社布局,共在辖区成立12个“蒲公英”融合法庭,每个融合法庭配备1名主任、1名法官、若干专职(兼职)调解员,并通过“智慧矛调系统”,在每个“蒲公英”融合法庭提供端口,保证随时能联系到相关工作人员。
融合法庭是“新生儿”,如何与街道综治中心形成合力?实践中,“蒲公英”融合法庭设立在街道综治中心,根据纠纷情况,融合法庭法官通过综治中心将纠纷分流至街镇、行业解纷组织,并进行专业指导。司法与综治中心的基层治理网格相结合,形成“专业指导+综治协调”的纠纷解决机制。
全覆盖的“蒲公英”融合法庭为基层调解组织提供了专业法律指导。“过去,一些纠纷因涉及的法律问题较复杂,调解员专业能力不足,使得大量纠纷进入诉讼程序。现在法官提供专业指导后,进入诉讼的纠纷明显减少。”洪蓝街道三里亭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李磊说。
融合法庭从实处着力,合百姓心意,自2024年1月开展试点工作,半年多就化解纠纷近百起。
2024年6月,溧水区委政法委召开“蒲公英”融合法庭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全区范围内介绍“蒲公英”融合法庭的做法。
全域覆盖,128个融合法庭活跃在基层一线
溧水区共有8个街镇,118个村社区,在区委政法委统筹协调下,法院按照街镇、村社区和行业三大类进行规划布局,共成立128个“蒲公英”融合法庭,实现区域全覆盖。
由于街镇、村社区、行业情况各不相同,融合法庭的功能也不一样。溧水法院副院长李宏伟介绍:“街镇融合法庭重点处置群体性纠纷;村社区融合法庭整合基层力量,进行排查预警与处置;行业融合法庭围绕专业优势,进行行政调解、行业调解。”法院用好分类指导“法宝”,使融合法庭“百花齐放”。
物业纠纷一直是溧水法院收案数量多、增长幅度快的类型,可是近几年,该院物业纠纷收案数同比下降了41%。说到经验,溧水区房产局负责人坦言,在融合法庭推动下,法院与房产局、属地街镇等建立物业“红黑榜”制度,通过失信联合惩戒的方式强化对物业的考核,倒逼物业公司提高服务水平。
在“蒲公英”融合法庭推动下,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妇联、区城建等部门分别出台源头预防、裁审衔接的实施方案,让劳动争议、妇女儿童保护等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
街镇、村社区是许多矛盾纠纷的始发地,也是化解矛盾纠纷的主战场。8个街镇融合法庭、118个村社区融合法庭“八仙过海”,寻找解纷的最佳方式。
洪蓝法庭在石湫街道塘窦村社区设立的“睦邻间”微法庭就是见证。这个全市首家农村微法庭全面升级为“蒲公英”融合法庭,让法官与社区网格员、志愿者无缝衔接,矛盾“一站式”化解。近三年,该社区纠纷减少了近三成。微法庭指导化解某叔侄之间的鱼塘承包纠纷案获评了全市政法网格员十佳案例。
一组数据显示成效。去年以来,融合法庭先行指导化解纠纷1914件,法院民商事收案数同比下降5.43%。
党委推动,共建共管激活内生动力
溧水某酒店因经营不善闭店停业,拖欠了103名员工3个月的工资。员工围堵某酒店委托管理公司,讨要工资及补偿金。区商务局了解到情况后及时向入驻的行业融合法庭通报情况,区委政法委组织法院、商务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进行会商处置方案,最终达成某委托管理公司与103名员工续签劳动合同、代为支付工资、员工放弃经济补偿金的协议。
三天妥善化解矛盾,为103名员工讨回363.5万元工资。这起入选首批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纷案例库的案例,是溧水区委统筹多元力量化解群体复杂矛盾纠纷的实证。
溧水区委政法委出台措施,以创建“蒲公英”融合法庭为抓手,全面整合现有管理力量,推进条条协同、条块联动和政社互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重大纠纷主要领导一线组织协调。
依托溧水区“协同共治”制度,即融解纷力量,组建法官、民警、人民调解员等人员构成的128支融合团队,通过“常驻+团队”“吹哨+应单”“线上+线下”方式,实现双轨运行;融解纷平台,融合法庭、社区警务室、三级“矛调中心”数据互通、信息共享;融解纷流程,建立社会警务室初筛——融合法庭全程指导——综治中心兜底处置的三级过滤机制。近三年来融合法庭共提供法律咨询2000余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591起,辖区类案发生率同比下降12.3%。
“传统模式下,对跨部门、跨行业问题,成为接诉部门的‘烫手山芋’,扔不得吃不下,现在是多部门问题联处,再不愁‘小马拉大车’难题。”区商务局负责人史建军说。
“在区委统一领导下,融合法庭融入调解组织,借助共建共治激活各解纷组织内生动力,这一创新实践为城乡治理现代化提供现实方案。”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夏云这样评价。
来源:人民法院报·1版
记者:赵兴武 | 通讯员:郑聘聘 邓成康 叶竞择
见习编辑:杨鸿 | 联系电话:(010)67550939|电子邮箱:fyxw@rmfy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