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报
7月的申城,进入“高温蒸煮”模式。室外温度飙升,冰冰凉的夏日冷饮进入旺销高峰。今年,红极一时的钟薛高黯然“离场”后,冷饮价格也逐渐回归理性。各品牌以创意与创新来抢占市场份额。
2元以下棒冰仍有售
“没有1元钱的冷饮,最便宜的盐水棒冰、赤豆棒冰、绿豆棒冰,批发单价在每根1.5元左右。老牌的光明白雪冰砖批发价每块在3.7元左右。”静安区阳城路上的一家“光明冷饮大卖场”,包括光明、和路雪等品牌冷饮都有销售。工作人员透露,低价位冷饮价格整体微抬,2元以下的冷饮以平价棒冰为主,目前仍有多个品种在售。
老牌的光明冰砖,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沪上大润发等大卖场里,夏日冷饮专区吸引了不少市民选购。除了梦龙外,雪糕产品中诸如光明优倍鲜奶、伊利心情、红宝石东北大板、和路雪千层雪等传统雪糕品种价格稳定。曾一度和“钟薛高”比肩、且价格也曾不分上下的“中街1946”,家庭乐享装4支的总价为35.8元,夏令折扣后仅24.9元,折合每支6.2元左右,价格已然回落。
适逢商超卖场夏日折扣,还能“碰运气”找到1元冷饮。九头牛“皮阿糯”香草巧巧、乌龙白桃等口味的流心雪糕,从原先的2元一支,优惠至1元一支。零度企鹅牛乳黑巧克力口味冰淇淋原先为9.9元4支装,夏日优惠后为4.9元一份,折合单支售价在1.2元左右。北冰洋鸳鸯雪糕5支装售价在8.9元左右,折合每支约为1.78元。而大润发自有品牌“超省”的一款笑脸娃娃雪糕,8支装售价为12.9元、会员价则为7.9元,折合单支不到1元钱,另一款盐水棒冰常规售价单支不足1元钱、会员价约为0.49元一支。
“目前,大卖场里在售的冷饮大概涵盖30多个品牌,高价位的以哈根达斯为主,八喜、梦龙等也都是市民喜爱的品牌冷饮。老牌的光明、蒙牛、伊利、零度企鹅、和路雪等等,价格相对亲民。”大润发闸北店客服经理张明祥告诉劳动报记者,在这些品牌冷饮中,销售居前的是梦龙巴旦木坚果和卡布基诺雪糕、光明三色杯、以及伊利苦咖啡雪糕。
“平替”品牌与产品上架
网红品牌钟薛高曾红极一时,如今略显落寞。在淘宝平台上,目前能在钟薛高旗舰店找到两款产品,为轻牛乳10片装冰淇淋棒冰、以及10支经典雪糕组合,均标注为2025年3月至6月生产。从线上价格来看,10支装折后价格为116元,折合每支16元。比之该品牌均价30元一支的“贵价期”已跌去一半。
而在盒马、叮咚等平台上输入“钟薛高”字样,已无相关产品在售。线下超市便利店里,也没有了该品牌的身影。
“卖场里不见了‘钟薛高’,整体价格也回归理性。如今,本杰瑞、初透等‘平替’品牌有十多款冷饮产品上架,100ml的小杯装单价在10多元,低于‘钟薛高’。”张明祥告诉劳动报记者。不过,劳动报记者注意到,在淘鲜达等线上渠道,这些“平替”品牌线上在售的多为大桶装,价格并不低。
“平替”冷饮添了新口味。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南京路步行街街头,甄稀冰淇淋“占领”冰柜,而在商超卖场里,甄稀冰淇淋的四联杯售价在36.8元,折合单价9.2元一杯。在沪上的罗森、全家等便利店里,还有不少进口冷饮,包括雪糕和棒冰等不同品种,单价在7至10元之间,处于中档价位。
今夏的冷饮市场,老牌冷饮依旧占据大半市场,与商超大润发一样,盒马、叮咚买菜等也玩起了“自有品牌”。比如,在盒马,口味接近于东北大板的一款盒马品牌的草原生牛乳冰淇淋,6支装售价为16.9元,折合每支2.8元左右。另一款小雨伞形牛奶口味巧克力脆筒冰淇淋,6支装19.9元,折合单价3.3元左右。盒马的重绿豆老棒冰则单价约为1.49元一支。叮咚买菜平台上,叮咚定制的鲜奶味儿提子雪糕,单价也在3.3元左右一支,另一款定制的香草味鲜牛乳冰砖冰淇淋,零售单价略低于光明白雪冰砖。
口味创新也追求健康
夏日冰淇淋销售迎来爆发式增长。商家如何精准把握消费脉动并作出创新回应,亦成为关键课题。
走访市场后劳动报记者注意到,今夏,甜筒、冰砖、糯米糍等冷饮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新口味。业内指出,今夏的冰淇淋产品不仅可以消暑降温,还呈现出甜品化、场景化、健康化等特点。
老牌光明推陈出新,推出了奶油棒冰、大白兔迷你雪糕,以及“国风新味”的光明国风红茶雪糕。认养1头牛则推出了柠檬金柚、蜜瓜、香草等新口味的鲜牛乳冰淇淋。鸡腿造型的耐米一支大鸡腿香草味雪糕,也是“赚足眼球”。八喜则在传统多种口味上,开启“双色时代”,其梦与星河双色三合一冰淇淋,将生椰拿铁、可可红茶、海盐抹茶等“甜品下午茶”搬进了冰淇淋杯中。
冷饮口味推陈出新。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值得关注的是,冷饮行业也在通过升级产业能级提高效率和品质。如联合利华和路雪太仓“灯塔工厂”就是全球首家冰淇淋“灯塔工厂”,工厂通过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数字化创新工具,能够加速产品迭代升级,不仅能精准预测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将预测效率从2天提升到2小时,将新品研发的创新周期从12个月提升至3个月。同时,在数字化技术赋能下,和路雪建立了一条智能柔性生产线,以实现未来冰淇淋品类繁多的定制及跨界生产,从而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而新开业的明治上海雪糕新工厂,使得明治在中国的雪糕产能翻倍提升。明治集团尤为看好中国业务,因为在未来具有稳定的成长潜力,被定位为经营计划中最为重要的目标,因此积极扩投资大在华产能。
“我们预计中国的冰淇淋市场每年至少还会有双位数以上的增长。”近日,CFB集团首席执行官许惟抡向媒体表示,DQ正试图打造全时段、多品类商业模型。“在保持冰淇淋业务持续增长的同时,我们更希望通过新增更多细分品类产品和门店商业模型,助力品牌和集团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扩大单店业绩和利润。”
包装“以小搏大”!迷你冷饮成新赛道
上海商情信息中心副总经理韩姗月告诉劳动报记者,中国消费者既爱“大”的实惠,也爱“小”的精巧,这是2025年不可忽视的冷饮趋势。“迷你”冷饮赛道持续升温,小规格撬动大市场。这场“迷你化”浪潮中,小规格产品凭借精准的场景适配性与消费心理洞察,成为头部品牌竞相布局的增长引擎。
今夏,从光明33g大白兔迷你雪糕、和路雪29g迷你绿舌头、明治46g的海盐荔枝雪糕的热销,到雀巢8次方联名网易云“缤纷人格盒”、伊利绮炫联动迪士尼推出黑巧奶香冰栗口味新品,一场围绕“解馋小食”的冷饮品类革新正在重塑行业格局。有研究机构曾表示,50g以下的冷饮将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预计未来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
花式冷饮热销。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韩姗月表示,这一细分赛道的核心客群呈现双轨特征:一方面,50g以下的“袖珍”规格天然契合儿童食量,解决家长对“过量摄入”的担忧;另一方面,追求“精致消费”的Z世代成为关键增量——他们既渴望通过小分量产品实现“嘴馋与克制的平衡”,实现多口味自由调配,同时也是社交利器。
业内分析指出,在这场“迷你冷饮之战”中,和路雪堪称标杆玩家,2025年的迷你绿舌头新品,标志着“迷你可爱多+迷你梦龙+迷你千层雪+迷你绿舌头”的迷你全矩阵成型,形成棒支、甜筒、水冰全品类的互补产品结构。与此同时,行业创新边界不断拓展:雀巢8次方以“一口食”形态切入细分场景,伊利绮炫通过IP联名强化年轻化标签,而中街冰点、榴芒一刻等品牌则深耕“团式冰淇淋”赛道,将糯米糍、麻薯等传统品类升级为“精致甜品”。品牌们正通过“规格精细化+口味多元化+营销社交化”的组合拳,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随着健康化、个性化趋势的深化,具备“小而美”“精而新”特质的迷你产品,或将成为打开下一个增长周期的钥匙。从行业长期视角看,这种“以小搏大”的策略,正成为品牌培育爆款单品的重要抓手。
“救命神器”?吃多了伤脾伤胃
炎炎夏日,有读者在社交平台留言:天气能把人“热”化,似乎唯有“冷饮+空调”,才能“续命”。但有人直呼雪糕、冰淇淋、棒冰等冷饮为“救命神器”时,也有人痛心疾首喊道“伤脾又伤胃!”
那么,夏日冷饮究竟能不能吃?答案是:当然可以吃,但切莫贪多,绝不能任性吃。
友情提醒,每天摄入冷饮尽量不超过200克,仅仅把它当作夏日“奖励”。成年人每天控制摄入量,一根普通雪糕或一小杯冰淇淋足矣,儿童则需减半。牢记冷饮是夏日“点缀”,不是日常必需品。
雪糕冰淇淋等冷饮食用的最佳时间为:饭后1-2小时或两餐之间,给肠胃留足缓冲空间。尽量避开空腹和饭后,因为空腹时胃肠道无食物缓冲,刺激更强烈;而饭后立即吃,则会干扰正常消化过程。
购买前,可以看一看食品标签,优先选配料表简单(如牛奶、水果为主)、低糖低脂产品。同时,注意避开含反式脂肪酸、人工色素、过多添加剂的冷饮。
孕妇、儿童、老人,以及糖尿病、肠胃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慢性病患者,更需严格控制夏日冷饮的摄入量。
头图:市民正在选购冷饮产品。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