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饮料品牌在多个城市的公交站台投放3D立体式广告装置,成为街头热议焦点。巨大的饮料瓶从广告牌中“跃出”,搭配鲜亮的色彩,极具视觉冲击力,吸引了不少路人目光。然而,这一创意广告也随之引发诸多争议。不少市民吐槽,凸出的瓶身侵占了公共空间,给出行带来不便,部分安置欠妥的立体装置甚至存在磕碰风险,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在“注意力即流量”的当下,为品牌聚流量、汇人气,吸引用户注意力成为广告营销的关键目标。受此理念驱动,越来越多的品牌跳出传统的平面广告思维,纷纷采用异形海报、户外互动装置等各种创意手段展示产品,在视觉感受、情绪互动等方面给用户以新的体验,也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助力品牌脱颖而出。
从品牌追求曝光量、打造记忆点的角度而言,借助各种广告创意推动产品“出圈”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过于追求轰动效果,而忽视用户的实际体验感受,往往会适得其反,容易遭到流量的“反噬”。此次引发争议的3D广告便是典型案例,尽管赚取了大量话题和热度,却导致公众对该品牌的好感度大幅下降,最终得不偿失。
当广告创意走入公共场景,企业就必须对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负责。广告创意在视觉感染力、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挥空间或许无限,但“不侵犯他人权益”的底线始终清晰明确。优质的广告创意,理应在空间规划、使用体验和安全规范等方面严守这一底线,在追求创意效果的同时,充分考虑公众的利益和需求。
品牌创新表达和公共体验并非不可兼得。设计师和广告从业者应站在用户的角度进行思考,统筹兼顾广告创意的视觉表现力、场景适配性和人本友好度。惟有当广告创意闪耀着人本理念的光芒,以雅俗共赏的形式愉悦大众,以细致贴心的设计提供便利,以充满温度的创意打动人心,才能真正实现品牌传播与公共利益的双赢。(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明昊)
上一篇:“党建+慈善”赋能城市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