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泰康
辛丑初春一个午日,我带着一队文友回到我的祖居地——清平古墟游玩。这是一处曾经被人们遗忘的地方,至今仍维持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旧貌。当地的中心路建成后,政府开始有计划地保护古迹,着手将这里的原居民迁居别处。几年前,政府又加大资金投入,准备全方位修复古墟原貌。
进入古墟要经过一座永兴桥。永兴桥是一座有230多年历史的三孔石桥,位于清平古墟西部的新桥河上,至今结构完整,通行功能犹在。全桥用花岗岩石砌筑,结构严谨,造型美观,堪称建筑艺术的美学佳作。其左右栏杆上的浮雕是龙凤图案,东西上下桥有四只小狮子,形象生动。有记载,永兴桥是新安县新桥村人曾桥川主持兴建,曾桥川是孔子72弟子之一曾参的后人,康熙年间,他幸承皇恩,曾被荐为监生,衣锦还乡后,便倡议修建这座木桥。但清嘉庆《新安县志》卷七《建置略·梁》中又记载:“康熙年间,监生曾桥川建,日久倾颓;乾隆五十年,武生曾大雄、钦赐翰林曾联魁、贡生曾腾光、曾应中等倡建,周围俱以白石砌之,阔三丈余,长十丈余,高五丈余,桥孔有三,上列栏杆,工程浩繁,颇为坚固。”也就是说,曾桥川建起的木桥,因“日久倾颓”,至乾隆五十年,又被他人改建成石桥了。据说,建桥的所有花岗岩石材料均是在新桥河的源头——凤凰山处凿制好,从水路运至此地的。
我们踏上桥,一路观赏着湖光水色,走向清平古墟。我正感慨经历风雨侵蚀,当年建桥用的白石今日已成斑驳陆离的麻石,就听有人大嚷:“天鹅!这里有天鹅!”顺着方向望去,果然看到水面上有四只戏水的黑天鹅。有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向大家说:“能养天鹅,说明这个湖的水质不错。虽然不像野生,自养的也不容易。这湖莫不是叫‘天鹅湖’?”
我们走过桥头,发现桥下的水边果然立碑标明“天鹅湖”。原来,永兴桥下的新桥河本是弯弯曲曲地流向茅洲河,又汇流在合澜海,通往浩瀚珠江。但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项河流改道工程将新桥河人为地“拉直”了,那些弯出去的河流湾头就成了一个个小湖泊或鱼塘。永兴桥下的这一段新桥河从东南向西北的湾头处被截断,规划成了一湾平静的人工湖。20世纪80年代初,这片水域曾被作为鱼塘养了不少鱼,据说,有几年,这片鱼塘还能够看到从北方来越冬的白鹤、白鹭,还有白天鹅等候鸟,在水浅处觅小鱼小虾为食,人们便把这个大鱼塘称为“天鹅湖”。但后来居民生活废水也往鱼塘里排放,鱼产量并不高,遇到雨季还有涝灾,塘中所养之鱼大多随漫出的水游入大海,令经营者苦不堪言。直至21世纪初,政府开始对永兴桥区域全面整治,这里陆续建起各种亭台楼阁,便真正成为一处湖泊,鱼塘之说也逐渐被人们淡忘。
如今,这里不仅被保护起来,1984年已列为深圳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影视公司也在此打造起影视基地。
我突然想起以前听长者说过,在中间桥孔底下往上看,可以看到“永兴桥”几个字,刚好看到桥畔有小船,便与几人迅速坐上船,前去查看。可惜前前后后细看过一遍,也未寻到一个字。上岸后,遇到一位村民,他早已搬迁,是回来看看老宅修缮情况的,我便就此事向他请教。他回答说,桥孔有永兴桥名字之说他也曾听说过,却从未曾见过。不过20世纪50年代,在桥东侧与石坛之间曾经有过一块宽1米多、高约60厘米的石碑,后来听说被人拿去建房了,用作基石埋在了新屋墙脚下。也有人说,是被放到某个小河沟上用作人行小桥了,但无从考究。
从永兴桥桥头延伸出的一条用花岗岩石块铺砌的道路,引着我们走进了清平古墟。清平古墟不大,但据说鼎盛时期,这里曾有商铺超过百间,光药材店就有四间。清平古墟因新桥河边的码头而兴,在交通不便的时代,更能体会“河流是人类生存的脐带”这句话的真意。如今经过活化、修葺,这里的清代古风已初具形态。顺着古老的石板街,行走在直横两条老街之间,我还是“触摸”到了旧时生活的惬意。
上一篇:我所认识的蔡澜的父亲
下一篇:善用民俗激活特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