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在暑期旅游高峰和城市慢出行需求高涨的背景下,共享单车成为许多家庭的便捷选择,然而,一些借助共享单车的“带娃骑行”行为却藏着安全风险。
日前,据央视新闻报道,一些家长为了图方便,擅自在共享单车上加装在网上购买的“带娃神器”。这些设备不仅无扶手、无安全带,还容易改变车辆重心,造成行驶不稳,已多次导致儿童腿脚卷入车轮的事件。
另一种山寨版亲子共享单车则以看似“正规”的方式进行投放。近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二环多个景区周边出现多家品牌的山寨亲子共享单车。目前,多部门已对“亲子单车”乱象开展联合整治,违规投放车辆被责令回收。
路边停放的“亲子单车”
这些车辆虽然声称服务亲子出行,但实际上多数缺乏行业监管与技术保障。记者体验发现,由于前梁加装了儿童座椅,这些亲子单车的骑行座与车把距离明显变远,导致骑行把控难度加大。不仅如此,30元/小时的高昂计费机制、苛刻的还车范围和频繁出现的超载问题,都侵害着消费者的权益,也把使用者置于潜在风险中。
仅骑行8分钟,就收费30元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自改还是山寨,这些行为本质上都违背了共享单车平台的使用协议,也触犯了相关交通法规。
2017年,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定用户要文明用车、安全骑行、规范停放,使用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不得违反规定载人,不得擅自加装儿童座椅等设备。
无论规定如何明确,乱象仍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上确实存在一种还未被看见的真实需求。家长为什么冒险“带娃骑行”?一是因为孩子确实走不远,另外则是,城市短途出行体系的确缺乏这种介于婴儿车与自行车之间用于“亲子共骑”的交通工具。
通常,两三岁以下儿童可坐婴儿车或被家长怀抱出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体力尚不足以支撑远距离行走,却又开始对外部世界充满探索欲望。特别是在城市街区、绿道等慢行空间丰富的场所,大一些的孩子既不适合继续使用婴儿车,又需要家长的看护。这时,“亲子共骑”便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解决方案,它既满足了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连接,也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家庭出行方式。然而,这个普遍性的需求,在现实中却长期被忽视,也难怪为山寨产品提供了空间。
在珠海,城市管理者与共享单车企业正尝试回应这种需求。2024年,几家共享单车企业在珠海香洲区投放了近万辆亲子共享单车,专为8~35公斤的儿童设计,配备了护栏、安全带、防护轮罩等装置,并严格设定使用规范和投放场景。
不仅如此,珠海还建立了“定点停放、入栏结算”机制,借助北斗卫星技术和政企协作,推动共享单车的精细化管理。可以看到,城市不仅提供了供亲子共骑的“物”,还提供了规范运行的“道”与“序”,这是对市民出行需求的尊重,同时,也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体现。
与其一味禁止,不如规范供给;与其等家长私装,不如主动设计。共享单车原本就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延伸,它的便捷、低碳、普惠属性,恰恰适合用来承担亲子出行的一部分功能。而这样的社会责任则需要平台与城市管理者共同承担,通过打通技术、法规与商业之间的壁垒,找到平衡点。
说到底,唯有通过技术创新、规则设计和制度保障,才能让亲子骑行真正变为安心的选择。
原标题:《街头的“亲子共享单车”,竟是山寨版?》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光明日报
下一篇:临漳打造多维暑期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