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张弘弢 张丽)爽爽贵阳,碧水青山,气候宜人。7月5日,“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本次论坛设嘉宾致辞、主旨演讲、成果发布、圆桌对话、会议总结五个环节,围绕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展开研讨,交流国内外最佳实践和多元化保护机制,探索流域生态友好发展模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尤其重点关注赤水河流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全球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个主题论坛之一,该主题论坛由亚洲开发银行和大自然保护协会办,贵州省发展改革委、贵州省水利厅承办,来自全球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的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协会组织、环保企业、科研院校等约150名相关人士参加论坛。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长期以来,贵州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补偿工作。”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杨永英在致辞中表示,贵州先后出台了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赤水河等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办法等,希望能通过交流探讨,推动完善全球生态保护补偿政策体系建设。
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亚洲开发银行农业、粮食、自然与乡村业务发展分局处长萨纳斯·拉纳瓦纳,大自然保护协会全球淡水保护技术总监卡洛斯·安德雷斯·罗格斯·普拉达,茅台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向平分别作主旨演讲,从中国流域补偿实践与创新,到流域生态补偿全球最佳实践,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了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路径。
赤水河流经云、贵、川三省,地域广,两岸广布城镇、乡村、工业园区等,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一,三省曾“分河而治”。为共同保护赤水河,云、贵、川三省共同立法,探索出“立法共商、执法联动、补偿共享”的流域治理新模式。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介绍,自2018年起,云、贵、川三省每年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水环境横向补偿资金用于保护赤水河水质,逐步增强了流域的系统治理水平和效能,为我国其他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提供了样板。
论坛期间发布了《赤水河长效保护机制研究报告》与《赤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年-2030年)》。
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创新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是一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考,只有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支持鼓励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相向而行、创新探索,才能交出一份群众满意的“高分考卷”。为此,论坛现场还举行了两场圆桌对话,9位参会嘉宾分别以“赤水河生态保护及协同治理”“流域生态补偿与金融机制创新”为主题展开论述。
在圆桌对话上,贵州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底,赤水河贵州段195座小水电全部退出,拦河堰坝全面拆除,修复减脱水河段339公里。整改保留的29座全部完成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和监测设备的升级改造。
上一篇:贵州省社区运动会暨“家奥会”启幕
下一篇:夏粮收购展现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