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最后一根钢梁(版画) 武石【藏品的故事】
在湖北美术馆固定陈列“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的展厅里,有这样一幅版画,画面定格了武汉长江大桥最后一根钢梁安装的历史瞬间。68年前,我国第一座长江公铁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胜利合龙,艺术家武石将这一刻永远留在了画纸上。
武石(1912—1998年),湖南湘潭人,美术家、艺术教育家,早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就读,师承潘天寿、吴弗之等专修国画,1950至1969年先后任湖北省文联美术部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后任湖北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中,武石被誉为“战士画家”,这一方面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作品中传递的昂扬斗志相契合。
《最后一根钢梁》是武石的代表作之一。这件作品采用套色木刻这一独具韵味的传统艺术形式,展现武汉长江大桥竣工的伟大壮举。作者以仰视角度切入,巧妙选取了桥墩与桥面形成镜像“7”字的造型,使得画面恢宏、稳定、具有力量感。远处天空中的水鸟、船只与近处的浪水有机结合,又形成深远广阔的视觉效果。
画面中最抓人眼球、动人心魄的,莫过于画面左上方描绘的一根钢梁。这根钢梁被两根钢绳悬挂于空中,中段系着红绸,颇具象征意义,它的上方是聚拢集中的塔吊,下方是无数挥着手臂的大桥工人和即将合龙的橙色大桥,视觉上形成聚合的效果,成为“画眼”。同时作者还描绘了许多细节:桥上的工地房子、飘扬的红旗、升起的烟、桥上随处可见振臂的工人、江中的航标与船只,等等,均为画面增添了丰富的元素和生动的氛围。这幅作品以图记史、图史相彰,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经典,载入艺术史册。1959年,莫斯科造型艺术出版社出版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美术作品明信片集(共30张),这幅作品就在其中。
九省通衢的武汉,从古至今一直是商货云集的贸易重镇。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前,南来北往的人货运输,只能依靠舟船摆渡。20世纪初,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法等国,早已在大桥建造方面畅通无阻,而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曾三次计划在武汉修建长江大桥,都因国力薄弱而不得不作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决心举全国之力,攻克长江天堑。大桥开始动工后,前来援助的苏联专家,提到一种名为“管柱钻孔法”的世界领先技术,可这种方案仅是理论成果还未成功实践。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在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建造现代大桥经验为零的情况下,毅然将“管柱钻孔法”付诸实施,经过我国工人、桥梁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共同实验,最终取得成功。自此,武汉长江大桥成为连接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957年画作完成后,武石与画家辛克靖分享了创作的喜悦,同时将作品赠出。2012年,湖北美术馆在筹办“丹青融情系九州——辛克靖从艺60周年中国画作品展”时,辛克靖又将这件作品捐赠给湖北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的永久收藏。在画面下方,辛克靖亲笔写有“武石教授1957年赠送于我,今捐赠于湖北美术馆 辛克靖2012年5月16日”。
60余年过去,武石、辛克靖两位艺术家已经仙逝,但这画中安装的“最后一根钢梁”却时刻提醒着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曾经在一穷二白的年代创造了奇迹。最后一根钢梁让大桥合龙了,这是新中国工业的见证,也是新中国工业精神力量凝结的外化。它体现的是中国人民克服困难的智慧,昂扬向前的自信,走向世界的决心。
(作者:冀少峰,系湖北美术馆馆长)
上一篇:错位打击:以弱胜强的智慧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