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 苑广阔
近日,上海多家医院开设“夜门诊”。上海第四人民医院的“中医夜门诊”从6月10日起每周一至周五,晚6点到10点开诊,颇受上班族和有特殊需求的病人欢迎。有的医院则是选择将常规接诊时段延长至晚间8点。例如,上海徐浦中医医院在4月就推出了“夜门诊”服务,让白天无暇就医的患者,实现工作就医两不误。(7月3日《工人日报》)
当上海白领王先生下班后从容踏入医院“中医夜门诊”时,这不仅仅是一次寻常的就诊,更是医疗服务模式一次富有温度的创新。近期,上海、泰兴等地多家医院推出的“夜门诊”服务,精准切中了上班族“看病难、请假更难”的社会痛点,让医疗资源在时间维度上实现了更合理的再分配。这种看似简单的服务时间调整,背后折射的是医疗服务从“以机构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深刻转变。
“夜门诊”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对当代社会作息规律变化的敏锐回应。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传统“朝八晚五”的医疗供给与多数上班族的作息形成了尖锐矛盾。许多人不得不面临“要么忍着,要么请假”的两难选择,导致小病拖成大病、急症转为慢病的现象屡见不鲜。上海四一一医院的数据颇具说服力——开设半年的康复医学夜间门诊接诊患者中,70%为25岁至40岁的上班族。这一数字清晰地表明,夜诊服务恰好填补了医疗供给的关键空白点,让医疗资源真正“活”了起来。
值得肯定的是,当前的“夜门诊”探索已超越简单延长工时的初级阶段,呈现出服务内涵不断深化的良好态势。以上海徐浦中医医院为例,其夜门诊不仅保证与日间同质的医生团队,还优化诊疗流程、加强导医服务;泰兴市中医院则聚焦“颈腰痛”这一上班族高发病症,集中展示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然而,任何创新都不应建立在一方利益的牺牲之上。当我们在为“夜门诊”喝彩时,也必须关注到医护人员权益保障这一重要命题。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人力资源的宝贵性,若简单通过增加工作时间来实现服务延伸,很可能导致医护群体过度疲劳,最终反噬医疗质量。理想的做法是建立科学的轮班制度和合理的补偿机制,如采取“做一休一”“晚班早下”等弹性安排,让医护人员也能从服务创新中获益。只有医患双方的利益得到平衡,创新才能行稳致远。
华灯初上时分,医院里依然明亮的诊室灯光,不仅为患者带去了健康希望,更为医疗改革提供了宝贵启示:人性化服务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创新。在追求医患双赢的道路上,“夜门诊”只是一个开始,期待更多这样充满温度的创新不断涌现,让医疗服务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责任编辑:郭林玉
上一篇:“飞行+”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下一篇:这个暑期,华侨华人青少年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