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10周年。今天(7月5日)上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为主题的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开幕,吸引了近千名国内外政要、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等参会。嘉宾们围绕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畅所欲言,凝聚智慧、贡献力量。
几内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第二副主席塞尼·法西内·西拉在致辞中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鲜明主题,将人类责任置于全球未来的重要地位。“几内亚致力于建设更加节约、更有韧性的经济,将生态文明作为国家发展的支柱和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
“人类可以朝着更加绿色、美好、幸福的方向前进。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意义所在。”联合国环境署前署长埃里克·索尔海姆在采访中表示,“一带一路”的背景色也是绿色,无论是连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和万隆的高速铁路,或是中国援建的非洲铁路,这些都是“一带一路”绿色走廊的一部分。
“我们坚信可持续经济和绿色经济是可以实现的。”匈牙利国会副主席雅高布·伊什特万说,匈中关系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快速发展,已经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化工等领域,中国的投资不断在匈牙利落地。希望双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新技术运用到农业、环保等领域,实现对生态环境最大程度的保护。
莫桑比克加扎省省长琼戈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加扎省面临着非常多的困境。此次论坛让她能结识多国政界人员及国际专家,并与之进行生态方面的交流,为学习他国经验,找到适合当地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提供了契机。目前,加扎省已经和中国的很多城市开展了合作,未来也将与贵州有更多的交流合作。
剑桥大学Cambridge Zero策略主任史蒂夫·戴维森认为当前全球气候行动在于将教育置于气候治理的重要地位。他说,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气候及气候变化的关系等,都同属一个整体问题。希望万物相连的理念能够让更多人充分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并积极行动起来。
大自然保护协会水设施技术总监卡洛斯?罗格斯?普拉达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她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搭建了一个很棒的平台,大自然保护协会将借此寻找合作机会,学习中国的经验,深入开展水环境保护,推进水资源利用和治理工作,为世界提供生态保护样板,共建美好未来。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致力于汇聚政府、商界、学界、科技界、媒体、民间及其他各界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2届,成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转型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贵州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问题来抓,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稳居全国前列,让绿色浸润千山万水、赋能千行百业、造福千家万户,全力推动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法国洞穴联盟副主席让·波塔西早在1986年就涉足贵州,目前居住在贵阳。他认为,贵州作为山地公园省,青山绿水环绕,还有洞穴、瀑布等美丽景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与法国相比,贵州的夏天更为凉爽。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他希望借助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促进中法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生态发展、城市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合作。
宜可城南亚秘书处助理项目官员阿凡蒂卡?阿周那表示,此次中国之行,她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希望在能源、运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谋求国际间合作。她注意到,贵州在打造山地公园省的同时,考虑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这非常有借鉴意义。
气候与地球科学科学协同研究联盟主任内维尔?斯维德对于论坛举办地贵阳印象深刻,他说这是一座绿意盎然的城市,整洁有序、空气清新,而且被自然环绕,让人感受到贵阳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非常成功,并表示中国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的经验,是他国现代生态文明转型所必需。
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COPPE工程研究院化学工程专业副教授法比奥·托尼奥洛说,参观了贵州的轮胎工厂和固体废物处理企业,看到中国的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传统行业。他认为这种规模化的转型意义非凡,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据了解,本届论坛还将创新举办环保新产品新技术发布活动,宣传、发布新能源、固废处理等领域前沿技术成果,搭建“技术遴选—成果展示—供需对接”平台,进一步加速先进技术成果的落地推广应用。
记者:陈思思 杨民铭 田婷婷 陈杉杉 邵小芮
编辑:朱海婷
责编: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