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正常运行?重点污染源企业是否超标排放污染物?过去排污监管,需要相关部门一一上门,既增加企业迎检负担,还容易出现多头检查的情况。如今,浙江绍兴新昌县借助智慧环保平台,通过走航检测车、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智慧化手段,实现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数字赋能提升监管效能。
日前,绍兴市生态环境局新昌分局执法人员正在操作无人机进行高空巡查,某企业厂房上方8个废气排放口立刻引起了执法人员的注意。执法人员随后深入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发现这家企业设置的废气排放口数量与《固定污染源排污登记表》中登记的不一致。对此,执法人员向企业说明按证排污的重要性,督促其自觉遵守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并及时帮助整改,变更了该企业相关排污信息。据悉,今年以来,新昌分局已通过类似的“非现场”手段指导帮扶企业5家次。
“如今,‘非现场’智慧监管的方式在环境违法案件办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大。让监管添‘智’,让服务升温,是真正为企业减负。”绍兴市生态环境局新昌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抽样调查、统计分析、蹲点调查等调查研究方式,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
近年来,新昌县逐步构建全天候环境监控网络,在全县23家重点污染企业安装40套在线监控系统并联网,并结合121套视频设备实时掌握企业污染物排放、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等方面动态数据,最大程度减少线下检查频次,减轻日常检查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不必要干扰。
为进一步规范涉企检查,新昌分局还结合全县企业实际情况梳理全年行政检查事项任务清单,每月制定检查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检查,严格执行“扫码入企”。同时,强化系统性业务培训,组织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技能比武,通过无人机技能竞技、VR模拟执法检查、知识竞赛等环节着力提高执法人员新装备运用和非现场监管能力,同时将无人机、红外摄像机等新型智慧装备充分应用于日常监督检查中,快速、精准锁定证据。
下一步,绍兴市生态环境局新昌分局将继续以数字化手段为依托,破解企业涉污监管过程中的堵点、痛点,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提升执法效能,通过“非现场”智慧监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