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董秘俱乐部)
导读
★
特锐德从2009年作为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之一登陆资本市场,到如今构建起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
特锐德的15年发展历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中国新能源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
本文将全面分析特锐德的发展历程、业务布局、竞争优势,共同来看看这家“创业板元老”的发展史。
01 特锐德企业现状
截至2025年,特锐德已发展成为拥有两大核心业务板块的新能源产业巨头:传统电力设备制造与新能源汽车充电生态运营。
公司市值已突破248.7亿元,较上市初期增长近10倍,员工总数超过8000人,业务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产品远销至俄罗斯、中东、南非、澳大利亚、中亚、东南亚等国家。
1
核心业务表现
(1)充电生态业务(特来电):
运营充电桩数量突破70万台,覆盖全国超300个城市,累计充电量突破300亿度。
(2)传统电力设备业务:
在铁路电力远动箱变市场保持60%以上的占有率,智能箱式变电站产品在数据中心、新能源发电等新兴领域取得突破,海外业务占比提升至25%。
2
技术创新实力
特锐德当前拥有专利技术超过1300项知识产权,其中充电领域专利占比达60%。
公司主导制定了国内充电接口、通信协议等多项国家标准,并在大功率充电、智能调度、V2G(车辆到电网)等技术领域保持全球领先。
2024年推出的"超充+"平台,实现了"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的技术突破。
3
资本市场表现
作为创业板"28星宿"之一,特锐德上市以来营收复合增长率达28%,特锐德股份有限公司在2024年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53.74亿元,净利润为9.17亿元。
公司通过分拆特来电上市计划进一步释放充电业务价值,获得资本市场高度认可。
4
战略布局
特锐德已从单一设备制造商成功转型为"智能制造+充电服务+数据价值"三位一体的生态型企业。
2024年发布的"光储充放检"一体化解决方案,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军能源管理领域,构建起新能源生产、存储、消费的完整闭环。
02 特锐德发展历程
1
创业奠基期(2004-2009年)
特锐德由电力系统专家于德翔创立,团队研发出我国首台智能箱式变电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聚焦户外箱式变电站(箱变)研发。
创业初期,特锐德敏锐地抓住了中国铁路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将德国箱变技术进行本土化创新,研发出适合中国铁路环境的电力设备。
关键里程碑:
(1)2005年成功研发出铁路专用远动箱变,解决了铁路系统电力设备可靠性难题;
(2)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电力设备供应商,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
(3)2009年10月30日作为首批28家企业之一登陆创业板(股票代码:300001),募集资金8亿元。
这一阶段的特锐德展现出"小而美"的特质,在铁路电力设备这一细分市场建立了难以撼动的竞争优势。
2
战略拓展期(2010-2014年)
上市后的特锐德并未满足于单一领域的成功,而是开启了横向扩张与纵向延伸并举的发展战略。
这一阶段,公司通过内生发展与外延并购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更为完整的电力设备产品线。
业务扩张路径:
(1)产品多元化:
从铁路箱变扩展到电力、煤炭、石油等行业的智能变电站产品;
(2)产业链延伸:
向上下游延伸,开发电力自动化系统、智能开关设备等配套产品;
(3)市场国际化:
设立海外事业部,产品出口至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
(4)资本运作亮点:
2011年,特锐德以1.55亿元收购川开电气60%股权,切入核电、军工等高端市场;2013年设立特锐德高压电器有限公司,进军高压开关设备领域。
3
战略转型期(2015-2019年)
2014年,特锐德做出公司历史上最具战略意义的决策——进军电动汽车充电领域,此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刚刚起步,充电基础设施几乎一片空白。
特锐德凭借在电力设备领域的技术积累,开创性地提出"充电网"概念,并于2014年7月成立全资子公司特来电。
转型战略要点:
(1)技术路线创新:
放弃简单充电桩思路,研发"群管群控"的智能充电系统;
(2)商业模式突破:
从设备销售转向"设备+运营+服务"的生态模式;
(3)市场拓展策略:
采用"共建共享"的合伙人制度快速扩张网络;
(4)这一转型初期遭遇巨大挑战:
2016-2018年,特来电累计亏损超过3亿元,拖累母公司业绩,但特锐德顶住压力持续投入,至2019年底建成充电桩21.9万台,覆盖全国298个城市,确立了行业龙头地位。
同时,公司传统电力设备业务保持稳定增长,为转型提供了现金流支持。
4
生态构建期(2020-2025年)
进入2020年代,特锐德进入生态化发展阶段,充电网络价值开始显现,商业模式持续升级迭代。公司战略从"建设充电网"转向"运营充电网",并进一步拓展至综合能源服务领域。
生态布局三大方向:
(1)充电网络智能化:
应用AI技术优化充电调度,提升设备利用率至15%以上;
(2)能源服务多元化:
开发V2G、虚拟电厂等新型业务,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3)产业协同纵深化:
与车企、电池厂、电网公司构建产业共同体。
03 特锐德核心竞争优势
特锐德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源于其构建的多维竞争优势体系。
这些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和产品层面,更在于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的创新能力。
1
技术创新能力
特锐德在电力设备制造和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公司在全球拥有10大国际领先水平的研发中心,拥有1200多项研发和专有技术。
特别是在充电网技术领域,特锐德创新性地搭建了四层网络架构的充电网技术体系和保护电动汽车充电安全的两层防护体系。
2
产品质量与服务优势
特锐德的箱式电力设备产品质量高、性能稳定,尤其在铁路、电力等市场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和口碑。
公司的“一站式全链条价值服务”模式从整站设计到设备集成、安装服务、调试送电,再到智能运维,实现了全流程的无缝衔接,提供了极高的客户满意度。
3
充电网规模与资源优势
特来电,特锐德的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布局充电网,截至2025年,特来电的公共充电桩数量达到76.6万台,位居行业第一,在充电量方面也位居全国第一。
公司与多家国企和发电集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国有资源方的场地和电动车辆资源为充电网的规划、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4
品牌与市场影响力
特锐德作为创业板第一股,在电力设备制造和电动汽车充电网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
04 同行业竞争对手分析
特锐德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国电南瑞、中航光电、方正电机(维权)、京泉华、永贵电器、通合科技和英可瑞等,以下是对这些竞争对手的简要分析:
1
主要竞争对手格局
中国充电运营市场已形成"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
(1)国家队: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普天新能源等;
(2)车企系:
特斯拉、蔚来、小鹏等自建充电网络;
(3)专业运营商:
星星充电、万马爱充等;
(4)跨界企业:
华为、宁德时代等技术型企业。
其中,星星充电是特锐德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两者市场策略和业务模式最为接近。
2
特锐德与星星充电的全面对比
(1)业务规模对比:
充电桩数量: 特来电76.6万台 vs 星星充电59万台;
覆盖城市: 特来电350城 vs 星星充电320城;
日充电量: 特来电2500万度 vs 星星充电1800万度。
(2)技术路线差异:
特锐德坚持"群管群控"技术路线,强调电网协同性;
星星充电侧重大功率快充,单车位投资强度更高。
(3)商业模式区别:
特锐德采用"共建共享"的合伙人制度,扩张速度快;
星星充电更多依赖自主投资建设,资产较重。
3
与国家队运营商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特锐德与国家电网等国企存在复杂竞合关系:
(1)竞争层面:
在优质场站资源获取上存在直接竞争;
(2)合作层面:
特锐德接入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参与互联互通;
(3)互补性:
国家电网侧重高速公路等主干网络,特锐德聚焦城市充电场景。
这种竞合关系使特锐德既面临政策风险(如电费定价变化),又能受益于行业标准统一等政策红利。
4
与车企自建网络的差异化竞争
特斯拉、蔚来等车企自建充电网络主要服务于自有品牌车主,与特锐德形成差异化竞争:
(1)服务对象:
车企网络封闭或半封闭,特来电完全开放;
(2)站点布局:
车企侧重品牌展示和车主服务,特锐德强调网络密度;
(3)技术标准:
车企多采用自有标准,特锐德坚持国标体系。
随着行业超充标准逐步统一,这种差异化格局可能发生变化,特锐德凭借其中立第三方地位,有望成为多品牌共享充电网络的主要建设者。
5
核心竞争力对比总结
与各类竞争对手相比,特锐德的综合优势体现在:
(1)全场景覆盖:
从社区慢充到高速超充的完整产品线;
(2)技术全面性:
同时掌握设备制造和运营平台核心技术;
(3)生态开放性:
兼容多品牌车辆,接入多方资源;
(4)规模经济性:
单位运营成本行业最低。
但特锐德也面临车企自建网络分流高端用户、国家队运营商政策优势等挑战。
未来竞争将不仅是规模之争,更是生态协同能力和技术创新速度的较量。
05 结语
特锐德从2009年创业板上市至今的十五年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家中国制造企业向新能源服务商成功转型的完整历程。
特锐德的发展史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
首先,战略前瞻性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特锐德在箱变业务鼎盛时期就布局充电领域,体现了难得的战略眼光。
其次,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商业模式创新,特锐德从设备销售到网络运营再到能源服务的每次跃迁,都是对商业逻辑的重新定义,这种全创新能力是其在红海市场中保持领先的核心。
最后,生态化发展已成为新兴产业的主流路径,特锐德通过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放大了自身价值,降低了发展风险,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生态思维值得广大制造企业借鉴。
特锐德的发展至今取得各项成绩,正如其创始人于德翔所言:"我们不仅要建设中国最大的充电网,更要打造世界领先的能源新生态。"这或许正是创业板培育创新企业的初心所在——让更多像特锐德这样的企业,能够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实现产业报国的远大理想。
下一篇:万人说新疆|伊力扎提的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