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7月5日讯(通讯员 扬检宣 记者 陈咏)插座、接线板、音响,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经过犯罪分子的“专业”加工,竟“摇身一变”具备了窃听、窃照功能。5日,记者从扬州检方了解到一起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案件。
据介绍,2024年,张女士经人介绍结识了同乡王某,双方从普通朋友逐渐发展为恋人。令张女士纳闷的是,王某总是对自己的行踪了如指掌。不久之后,张女士居住的小区物业开展设施检修,在她家门口的一块安全通道指示牌中,发现了微型摄像头。这个微型摄像头从何而来?报警后,警方经过深入调查,一个定制窃听、窃照设备的黑色作坊浮出水面。
原来,该设备是王某通过网络向广东深圳的李某购买的。根据交易记录,办案民警赶到深圳,在一间出租屋内将李某抓获,并在出租屋内查获了用于制作窃听、窃照设备的原材料。李某交代,自己是一名通讯专业研究生,拥有智能插排等多项技术专利,毕业后自己创业。遗憾的是,他的才华没有用在正道上。
2024年5月,有人找到李某,想在智能插排中安装摄像头,钱不是问题。经不住诱惑的他开始接单,制作定制款的窃听、窃照器材并高价出售。尝到甜头后,李某开始在一些网络平台发布相关设备视频,并主动和有需求的买家联系。截至案发,李某通过将插座、接线板、电子时钟、音响等日用百货改造成窃听、窃照设备并通过网络对外销售,非法获利17000多元。
近日,宝应县人民检察院以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对李某提起公诉。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十个月,缓期执行,并处罚金。此外,张女士的男友王某也受到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
检察官提醒,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不仅扰乱社会管理秩序,更会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引发社会和家庭矛盾。法律禁止任何个人和组织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设备,广大群众切勿购买使用此类器材。非法使用窃听窃照设备,可能面临相应的行政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日常购买插座、音响等设施设备,也要注意甄别,通过正规渠道、正规商家购买,如果发现含有窃听窃照设备的产品,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