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南省保险行业协会)
案例回顾:
张同学是一名17岁的高中生,平时喜欢在网络上刷短视频和玩游戏。他在浏览短视频时看到一则广告:“学生也能借款,无需抵押,秒到账!”出于好奇,他点击进入了一款网络贷款APP,尝试申请了2000元的小额贷款购买游戏装备。
起初,平台放款迅速,手续简单,让张同学觉得这是一次“很便捷”的借款体验。然而一个月后还款日到来时,张同学才发现事情并不简单——除了本金外,还有高达500元的“服务费”和每天1%的逾期利息。更让他惊慌的是,由于未能按时还款,他频繁接到陌生电话和短信,对方不仅辱骂威胁,还扬言要“上门催收”、“告诉你的父母和老师”。
在持续不断的骚扰下,张同学精神压力剧增,身心俱疲,学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一度产生轻生念头,幸亏家人发现异常后及时介入处理,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案例分析:
青少年群体对金融知识了解有限,容易轻信网络贷款广告宣传内容,却忽视了其背后的高额利息和法律风险。青少年心智不成熟,缺乏法律保护意识,遭遇还款失败或被催收后,往往因羞愧而隐瞒事实,不敢向家人或老师寻求帮助,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也可能诱发青少年焦虑、抑郁等问题,给家庭带来沉重打击。
风险提示:
1.青少年要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看待“提前消费”,不轻信网络上的贷款广告,尤其要警惕“学生可贷”“无需征信”等宣传用语。
2.正规金融机构不会向未成年人发放贷款,如确实有资金需求,应在家长陪同下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咨询,青少年要拒绝使用非法网络贷款平台。
3.若不幸陷入网络贷款纠纷,遇到催收骚扰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或老师及时求助,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切勿独自承受压力,以免造成心理创伤或极端后果。
4.家长要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关注他们的消费行为与网络使用情况,通过设置支付限制等方式防止孩子冲动消费,教育青少年识别网络贷款骗局。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风险判断能力,更容易成为非法网贷的受害者,我们提醒每一位青少年朋友:拒绝网络贷款,谨慎提前消费,不要为了短暂的满足,换来一生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