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观察所:独家对话|朱融融:脊髓损伤修复,让我深感科技造福人类的力量
创始人
2025-07-05 09:50:56
0

【对话/观察者网心智观察所】

脊髓损伤,这一曾令医学界束手无策的难题,正因一位科学家的突破性研究迎来曙光。同济大学教授朱融融博士,带领团队研发出全球首个可注射神经系统生物材料修复支架。这一技术为全球数百万的患者点燃了希望。

朱融融博士当选观察者网2024“年度科创人物·年度领航者”。日前,心智观察所走进这位“破壁者”的科研世界,聆听她如何用生物材料书写生命的韧性。

心智观察所:首先祝贺朱教授当选本次观察者网的年度科创人物,您从事纳米生物医药领域研究多年,我们也了解到您实验室在脊髓损伤修复方面的突破,可不可以请您先从技术层面简单介绍一下“可注射神经系统生物材料修复支架”?

朱融融:这款生物材料,能够通过促进神经再生,诱导轴突方向性生长重塑神经环路等作用效果,加速脊髓损伤修复进程,其实是打造了一个神经中继站。讲得通俗一点,如果脊髓断掉,神经网络就不存在了,大脑发出的电信号也就传不过去。因此,我们研发出了一种新的生物材料,让中间断开的神经连接起来,并促进神经元重新继续生长,形成一个新的神经网络,脑部的信号就能通过这个中间桥,传递给下游的肌肉和感觉效应器转化为运动信号,下游的肌肉和感觉效应器的电信号也能够回传给脑部。由此,这个人造的“支架”就具备了原生神经器官的功能。

心智观察所:最初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决定投身于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领域呢?

朱融融: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2016年程黎明老师的重点研发计划。该计划主要任务就是攻克脊髓损伤修复难题。我其实最早是做生物材料的,在2016年之前我基本都只是做生物材料的各种设计,更多的是用于抗肿瘤方面,涉及再生的并不多。

从2016年开始介入到脊髓损伤以后,我发现神经科学对我来说更有趣一点,然后就差不多把全部的精力转入到利用生物材料来促进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工作中。

这类工作包含了材料的设计、对脊髓损伤本身病理微环境的解析等等。如果我们要设计一个好的材料,并不是说单纯地把这个材料放进脊髓里就行,而是要根据病理微环境的调控需求对材料进行重新优化和设计,这样材料不仅能够调控微环境,而且能够让内源的神经干细胞进行一个有效的分化,这有点像一个学科交叉的过程。

心智观察所:听起来这项技术非常困难并且很复杂,您的团队研发的层状双氢氧化物在动物实验中也已经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能不能分享一下您在研究过程中某些难忘的瞬间?

朱融融:难忘的瞬间不止一个。第一个是在啮齿类小动物上。我们本来是通过深度学习筛出来的这个材料,在拿这个材料尝试的时候,对它也没有抱那么大的期待,因为很多材料在体外有效,到体内不一定有效。

我们先在啮齿类动物上去试,然后发现这个材料对啮齿类动物的后肢翻掌动作以及整个步态都有一个非常显效的提高,我觉得那个瞬间非常难忘,因为这证明了我们的研发材料对于啮齿类动物是有用的。后来我们也得到了很多认可,拿到了一些资助。有了资助以后,我们就想到恒河猴上试一试。

当时正好是2021年,过程比较困难,因为在恒河猴上面的实验比较难做。一开始我们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我们知道很多在啮齿类动物上有效的材料,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不一定还有效。

在啮齿类动物上,我们4个星期就能看到材料能帮助小鼠恢复小幅的步态,结果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3个月前都没有看到步态的恢复,我们本来几乎都要放弃了。到了第四个月的时候,帮助我们养动物的科研机构打来电话,说当时实验的恒河猴开始能够行走了,有的走得还很好。这对于我们团队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振奋的时刻,因为这个材料在非人灵长类的恒河猴上有效,那有可能以后推到临床上也是有效的。

心智观察所:这款材料针对的是脊髓损伤的患者,目前临床上是如何治疗的?

朱融融:在科研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很多疾病,脊髓损伤是我们和临床合作的第一个方向。我们国家每年有8-10万人左右新增的患脊髓损伤疾病,整个患者的人数有300多万人,其中只有20%不到的患者并不是发生了真正的皮质脊髓束的断裂,可能只是一定的水肿压迫,将水肿通过大剂量的激素冲击,这部分患者是可以获益的。但是还有82.5%左右的患者,也就是大部分的患者发生了脊髓的实质损伤,这一部分患者目前临床上还没有任何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那我们在做的就是用这个中间桥的方式。

脊髓损伤的常见原因是车祸、高空坠落等意外,传统治疗需要做清创,清创的过程就会涉及到椎板的清除,因为有些患者的椎板已经破损,而目前临床上没有这种相关的材料进行修复。其实脊髓损伤的相关材料不仅要求有生物相容性,还需要能诱导神经干细胞向成熟的神经元去分化。因为神经是一个放电的细胞,材料需要有一定的诱导功能。那这部分的材料的筛选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有一定的技术瓶颈。

目前我们用生物材料在恒河猴上做的是急性模型,慢性模型的处理还在探索。初步测试可能会选急性期病人,因为慢性期病人疤痕组织高度聚集。我们也在探索如何通过小分子或其他因子,让疤痕内的细胞转归,再结合酶解等方法疏松疤痕,借助生物材料进行治疗。

心智观察所:您希望自己的研究能为脊髓损伤的家庭和患者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朱融融:临床病人和家庭都非常痛苦。因为脊椎损伤的患者存活时间挺长的,但是生活质量太糟糕了。他们的手是没有握力的,胸、腰椎以下包括手部的神经,因为脊髓损伤以它会有瘢痕的扩增,瘢痕组织生成以后会对残留的神经元,进一步的会诱导神经元的凋亡。像刚刚讲的这80%的患者很多都是全瘫跟半瘫。患者的诉求是最起码能够自己坐起来,或者自己下床,哪怕自己给自己刷个牙,这在治疗之前都是做不到的,非常困难。

看到病人的生活情况,我心里非常难受。如果我们的材料有效,能推动临床应用,如果能够让病人们重新站起来,我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心智观察所:您在2009年的时候曾经去过美国石溪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作为亲历者,您如何看待中美两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创新能力的差异与互补?

朱融融:美国的生物医学的产业发展得比我们早,他们也在持续推动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美国在生物医药方面的科研投入一方面来自于政府,还有一方面来自于愿意去做大量研发投入的企业。

我们国家这几年在生物医学领域上的科研投入越来越高,一些大的医疗企业也进行了很多科研投入。还有比如像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这样的机构,会通过这种创新的拨投结合机制,给我们做最早期的投资,这对我们的成果转化来说是很重要的支撑。只有大家不断地去探索别人没有做过的,但是又有可能转化的东西,我们国家的医药产业才能够蓬勃发展,并且能够有一定的超越。

心智观察所:在您的经历中,上海给予了很多荣誉,对您的职业发展影响深远。能说说您为什么选择留在上海,以及上海给您带来了哪些支持吗?

朱融融:我选择上海很简单,因为大学就在这里读的。在我看来,上海是最自由的城市,目标实现路径清晰,人才汇聚能力强。毕业后我顺利留校,开启科研生涯。

受上海海派文化与务实精神熏陶,我觉得获益良多。像我们同济大学的生科院、医学院都与医院临床合作紧密。这让我们能精准把握临床问题,科研时会潜意识向可转化方向调整,也更渴望解决临床难题。我还曾入选上海市“晨光计划” 和“青年科技英才”奖,这些人才计划资金支持虽不算多,但对科研起步至关重要。从最初尝试新想法,到后来获得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资金,一路走来,既树立了科研人员信心,也助力项目发展壮大。

心智观察所:长三角国创中心支持的生物再生修复材料产业化项目是如何一步步推进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朱融融:长三角国创中心是我们后来才接触的,发现他们跟我们以前接触的社会资本有很大不同,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会提供全程引导和支持。

长三角国创中心有一个比较好的“项目经理”制度。在论证培育阶段,会给项目经理提供30万人民币的工作经费,支持我们开展技术、市场和产业调研,过程中,国创中心会带着我们一起拜访临床专家、医药公司,并拜访CRO、调研干细胞库等等。通过深入调研,会进一步明确未来转化的方向,并整合资源、完善架构、制定研发计划,并完善商业计划书,去确保这个转化是有效的。我们也会增加很多的信心,觉得我们可以走下去,走得更远。

在项目落地期间,长三角国创中心也会带着我们去跟政府和园区交流,政府和园区的支持对项目的产业化也非常重要。但作为科研人员,我们以前只是埋头科研,跟政府没有那么多的联系,也不知道如何沟通更有效。而这一过程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交流沟通的技巧跟方法,这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

心智观察所:您认为生物再生修复材料的应用前景如何?除了脊髓损伤修复,您的研发成果是否还有可能应用于其他疾病领域?

朱融融:我们也在开拓其他管线。比如,我们在脊髓损伤小鼠实验中发现,焦虑状态下小鼠耳朵两侧的毛发会变白、脱落,但经神经治疗后毛发能长出且变黑茂密,由此想到毛发再生的方向。

然后第二个我们想到的管线,可能就是去做自身免疫类疾病、皮肤病之类的,比如说像银屑病。因为我们这个材料是有免疫调控功能的,所以我们就在想可能用于银屑病方面也会有一定的效果。而且包括毛发再生,这种管线做一些微针或者涂抹都可以。相对来说,能够更快地推向临床使用。

心智观察所:作为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学老师,您为什么会选择创业这条路?您如何平衡科学家和创业者这两个角色?

朱融融:我觉得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国家希望科研人员能让成果落地,大学也提倡科学家做转化,而不是一味发论文。这是一个好时机。而且,我觉得创业也很有意思。很多人觉得搞科研是在象牙塔里,但实际上,科研和其他工作没太大差异,也是需要自驱力的行为。如果觉得这项工作对自己有趣、对别人有益、对社会有正面意义,那就有激情去做,所以其实很多科学家都有创业的想法。

作为创业者,因为是做科研转化,不同于做供货商或中间商,所以我需要增加一些公司方面的知识,比如公司法、融资以及管理经验等。在整合团队时,我会尽量选择沟通效率高的人,以降低管理成本。

心智观察所:创业过程中让您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朱融融:一方面,能找到让科研成果在较短时间内对病人有帮助的途径,这成为我做科研的动力。另一方面,我认识了很多科研之外的朋友,和他们的思维碰撞让我很开心,也让我得到了个人成长。很多科学家都有创业的激情,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科学家好像就只想埋头做实验。其实如果有一个出口,能够让我们从实验室到社会进行快速的转化,我们很多科研人员都是很有激情的。

心智观察所:作为一位女性科学家,在科研道路上有没有特殊的挑战?

朱融融:其实没有。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但对我来说,女性和男性在工作和探索上没有差异,这是脑力工作,和性别无关。我其实相对女性科研工作者说,要忘掉性别,不要想着自己的性别,而是投身于自己的职业。重要的是你是否喜欢它,是否适合它,它是不是你的强项,以及你愿不愿意为之付出,付出时自己是否开心。

心智观察所:在旁人看来,您在学业、创业方面似乎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能否分享一下其中原因?

朱融融:其实我并不觉得游刃有余,我也是一直都在努力,一直喜欢学习和尝试新领域的知识。比如一开始做转化,跟投资人沟通时,他们问的问题完全超出我的领域,我需要快速学习新领域知识。长三角国创中心也有设置相关课程,让我受益匪浅,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四川天府新区启动首批“先拨后股... 新华财经成都7月5日电(记者袁波)记者5日从四川天府新区获悉,四川天府新区正式启动首批“先拨后股”试...
身体衰老,皮肤先知!新研究:中... “树老根先枯,人老肾先衰”,这句古老的谚语道出了中医对衰老的核心认识。而当身体开始步入衰老进程时,最...
不满“大而美”,马斯克“独立日...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独立日这天正好问问大家:你们是否想从两党制(有人会说这是“同一政党”)中独立出来...
司机收300元把孩子塞后备箱运... 【#司机收300元把孩子塞后备箱运送#】#14名儿童被塞进超载黑车送去见父母# 近日,湖南长沙高速交...
“能源综合化,农业现代化”——... 转自:新华财经新华财经北京7月5日电(康耕甫)7月4日,由雁栖湖研究院主办的第七届雁栖湖论坛在北京雁...